張惠萍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農業信息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也是增進農業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實現農業的信息化建設本質上就是打破傳統的農業構建體系,打造一個面向智能生產、網絡經銷、服務便捷、管理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本文在分析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要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以此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綜合實力。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現代化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保障一個國家生存安全的關鍵。因此,各級政府特別重視對農業的發展,不斷推動農業發展面向現代化方向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由此可見,農業發展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是謀求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布局和現實需求。
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不足
1.地域差異大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地域差異顯著,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信息鴻溝和城郊農業與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差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東部地區不管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都要優于中西部地區,同一區域內,城鄉結合部的信息化建設要優于農村地區信息基礎建設。這本質上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限制,使得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層次顯著。經濟發達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呈現橄欖型態勢發展,經濟發展落后地區信息基礎建設則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
(2)交通便利程度的差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完善。而我國交通網絡密集分布在東部地區和城郊地區,廣大的中西部和農村地區交通不暢,甚至沒有實現“村村通”。交通的落后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業經濟的活力下降。
2.專業支撐不足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實發展中還存在專業技術力量支撐不足。在實際發展中,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高校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合作。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部門未能和高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二是確實存在某些地區專業人才資源稀缺,三是政府部門對農戶信息化培訓投入不足,致使在信息化技術運用過程中造成實際偏差。
3.管理體制紊亂
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另一個瓶頸便是農業管理體制的紊亂。農業生產活動包括了從產出到銷售的一系列過程,這一生產鏈上涉及到很多部門,如對仔種的管理,是否要放松對轉基因品種的限制,還有監管部門要對農產品進入市場進行檢測。由于法律規章對某些生產環節的主管部門只是作出模糊性或者概括性的說明,造成了一個特殊局面,即有利可圖時,相應部門哄起而上,無利可爭或者是有問題時候各部門爭相推諉,拒不負責。這種局面形成的本質原因是法律沒有明確的情況下出現管理體制的紊亂,造成行政效率的降低。
4.政府和社會投入力度不足
相比于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歷程和經驗,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晚,投入力度小,社會資本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活力不足。起步晚表現在基層政府部門農業信息化建設意識不高,還停留在傳統的、集約式的、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投入力度小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投入資金少,忽視對農戶信息化技術水平的培訓。社會資本的活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門未能降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門檻,其次是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大,效益回收周期長,造成社會資本在實力和盈利信心方面要作出謹慎判斷和考慮。
二、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策略
1.硬件條件的完善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硬件設施條件的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業信息化要想得到有效發展必須首先完善好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整體角度看,要加大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要因地制宜,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從細節方面說,就是要完善農村地區網絡寬帶建設,以及農業生產信息管理設備。如利用GIS、3G、4G無線傳輸等技術,建設集遙感信息、農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農作物種植信息的綜合管理平臺。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要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大這一方面的投資力度。同時應降低社會資本準入的門檻,在有條件的地區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如政府可采取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對生產農業信息產品的民營企業進行招標也可以通過PPP模式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
2.軟件條件的改善
農業信息化建設軟實力提升主要有以下幾個舉措:
(1)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在立法層次對于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有的是法律缺失,有的是法律條文的模糊性規定。因此,國家相關部門亟待完善農業信息化建設相關法律規章,并細化相關法律條文。同時,要改變多頭管理的體制,明確具體部門管理,形成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的意識。
(2)專業人才資源平臺構建。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還需高校專業技術人才的合作。因此,政府部門應建立一個動態的信息專業人才資源庫或者是合作平臺,邀請專家對農業信息化建設作出專業規劃和具體執行。其次,要注重對農戶的專業技術的培訓,特別是注重對新生代農戶專業技術的培訓,信息設備知識的培訓。
(3)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早,歷時長。因此,要有針對性的派出訪問團到加拿大、美國等地進行學習交流,掌握先進的農業信息技術知識。
總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堅持“四化”道路的基礎和關鍵,信息化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保障。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著力研究如何推進農業生產、銷售的信息化建設,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的實力,實現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增進農民收入。還應注重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完善自身的不足。同時應注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和效率問題,切忌脫離實際情況的發展。
(作者單位:寧夏中寧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