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精準扶貧”中的“扶貧”并不僅限于經濟層面,文化領域亦然。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良好的經濟環境有利的保障了文化事業的活躍空間和物質條件,文化在精神層面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動力,不可割裂。其中,圖書館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張明信片,一直致力發揮自身的社會職能,幫助政府將文化科普活動推廣至社會的各個角落,真正實現文化惠民。但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重要思想。隨后,中央進一步深化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思想,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新舉措幫助、扶持困難群體脫貧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然而,扶貧攻堅并不應該只是局限于經濟層面,精神文化方面的與時俱進更能深入挖掘地方資源特色優勢,助力扶貧成果。
圖書館作為文化部門的一個重要單元,始終堅持以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為宗旨;以傳播信息、溝通思想,提高人民群眾素質為目。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喜愛。特別是圖書館的講座活動,由于其受眾群體廣泛,貼近百姓生活,選擇自由度高、涉及的領域豐富多樣等眾多優點一直深受歡迎。并且隨著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圖書館講座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多種方式逐漸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為建設書香中國出力。但是,在國家倡導“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必須明白,講座這類文化活動只是一種形式,并非目的,圖書館的講座最終還是希望借助這個平臺提高全體公民素質,改善人民生活,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以吉林省圖書館舉辦的吉林省“扶貧大講堂”為例:在吉林省文化廳的倡議和推動下,于2016年8月在吉林省安圖縣正式啟動。首場講座邀請了吉林省著名文化學者曹保明先生為到場的代表們帶來一場題為“掌握民情了解民愿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的講座。曹先生結合習總書記的“精準扶貧”理念,深入挖掘安圖地域文化中的特色資源和可開發利用的項目,為這個經濟目前相對較為滯后的縣城出謀劃策。例如他在報告中提到的、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廬城之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稻草編”等,在如今的安圖知道從事的人并不多,但并沒有完全在安圖人的生活中消失。曹保明先生據此提議:如果能通過地方政府的有效運作,重新讓“廬城之稻”、“稻草編”回歸安圖,那或許能為安圖經濟帶來新的轉機;隨后不久,講堂又走進“人參之鄉”吉林省撫松縣。這是一個經濟收入高度依賴人參制品的地方,由于產業結構相對較為單一,一旦市場出現大規模波動,地方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必然受到影響。如何有效的利用自身悠久的人參歷史與文化資源,將單一的產品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就成了擺在撫松縣各級政府和參農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扶貧大講堂再度邀請曹先生做客撫松,他憑借豐厚的歷史與民俗知識,從撫松縣許多不為人知的、悠久的人參歷史講起,提建議,出點子,為到場的政府人員與群眾代表提供了一次“養分”十足的文化大餐。講座中曹先生提到的許多散落在民間的傳說、故事、習俗等,甚至連撫松本地人都不清楚或是遺忘了。撫松縣的代表們聽過之后紛紛表示“獲益匪淺”,回去后應該重新回顧歷史,審視自身,積極為本縣發展籌劃未來。
其實,精準扶貧中的“精準”不只是一個范圍,也是一種方式。過去相對粗放型的扶貧,基本就是全國一盤棋,貧困縣只管伸手要錢,政府大規模的資金注入。然而我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的投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地方的貧困落后問題。因為很多時候,落后的是我們的思想,而不是手腳。面對問題,我們需要的是轉變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人制宜。文化方面的精準扶貧正適應了這種需求,當各級政府困惑于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異軍突起、改善人民生活、快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時候,文化上的精準扶貧正可以為他們推開一些被人們忘記和忽略的“門”與“窗”——與其拼命的模仿、套用那些千篇一律甚至是根本不適合自己的經濟模式,又或者執著于昔日的“輝煌”不肯改變,不如正視自身,正視歷史,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精華,走出誤區,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宋朝理學家朱熹曾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有活水來。學習就應該不斷吸收新的東西,才能保持自己的進步和富有活力的狀態。毛澤東也曾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可見,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不斷挖掘、整理、借鑒、汲取自身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不僅是文化工作者們的責任,也是全體中國人的使命。而如果能從這些文化中尋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那無疑是將這種使命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圖書館的講座活動正是帶著這份希望走進百姓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先進文化、知識和理念濃縮于一方講臺之上,并堅守下去。
作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圖書館的講座活動可能是最接近真實校園的一種模式。但圖書館作為社會性的大型公益傳播機構并非只服務于少數高端人群,正如政府的扶貧活動,它更大的作用應該是讓科普活動惠及社會上那些“陽光照不到”的角落,開民智,樹新風,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輸送至老少邊窮等困難地區,為農村脫貧致富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許這些活動中所提出的建議并不成熟,甚至有些很難實現,但這并不妨礙講座活動助力貧困地區發展的初衷。胡錦濤主席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曾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所以我們即需要“經濟發展”也需要“文化扶貧”。只有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共同騰飛,才能讓中國人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單位:吉林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