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心理素質的培養原則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信息途徑的便捷,也使得孩子們接收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各種信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也越來越受教育界各位老師的關注,如何衡量心理健康與否,我們要先來設定心理健康的標準。馬斯樂提出了以下9條原則為判斷人心理健康的標準:①對現實具有敏銳的知覺;②自發而又依賴人;③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④在所處的環境中能保持獨立和寧靜;⑤注意基本哲學和道德的理論;⑥對于最平常的事物,都能經常保持興趣;⑦能與人建立濃厚的友誼;⑧具有真正的民主態度、創造觀念和幽默感;⑨能承受歡樂和憂傷的考驗。
(二)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促進健康發展原則
心理素質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提高學生的心里素質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都要本著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目的。根據這一原則,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要采取積極、樂觀與友善的方式。一定要避免為了提高學生的心里素質卻忽視在培養過程中對學生造成的身心影響。如:不能采用“穿吃偏飯”、證人的辦法來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用冷落、譏諷等粗魯言行來“激將”,以激發其斗志等。
2.自覺與強制性結合原則
自覺性是現在很多學生缺失的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更是需要學生的自覺性,才能保證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然而體育教學中心里素質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會見成效的,因此需要學生的自覺性,也同樣需要紀律性的約束,紀律下規范的行為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是非觀。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必須堅持自覺自愿與強制性相結合的原則。
3.結合運動項目進行原則
在體育教學中,不同的運動項目,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側重點不同。例如:通過長跑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拔河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協作;通過各種比賽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集體主義精神,互相協作的心理品質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找出其存在的不足,運用不同的方法及項目進行重點培養。
在此著重強調一下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技術技能、運動成績,實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的,實在失敗積累中成功的。在這個進步的過程中,學生要承受失敗的痛苦和壓力,要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對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適應日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經常采用比賽、考試、游戲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持之以恒,長期培養的原則
學生整個心理狀態的改善,絕不是一次訓練或一次課所能完成的。對于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體育教師,只有把培養學生心理品質作為每次課的任務之一,長期堅持,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做到課堂上達到了鍛煉身體,身心得到放松,心理素質得到提升的目的。
二、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途徑
(一)提高認識,改變觀念
從有關研究中發現,學生普遍存在體育基本知識貧乏,鍛煉方法單一,體育興趣不大,對體育的作用認識不足等問題。大部分學生只知道體育對體質的影響,對于體育對心理的影響,則知之甚少。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改變“體育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運動”這一傳統觀念。弄清楚體育與心理素質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培養心理素質服務。
(二)加強教改,調整模式
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單憑每周2課時的體育課,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必須家里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體育競賽以及課外體育活動等各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精心培養,加大比重
傳統體育鑒賞的內容包括有:籃球、排球、田徑、體操、足球、武術等,上述教學內容注重的是技術教學,忽視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從而導致了學生心理障礙的出現。因此,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備課,有針對性地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內容與方法滲透到體育技術教學當中去,把心理素質的培養納入到體育教學的任務之中。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興農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