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豐
摘要:歷史教學中,歷史的知識繁多而且時間跨度很大,學生需要理解和記憶的也很多。而理解和記憶以及分析的能力,需要以較強的閱讀能力為基礎。如果相關的閱讀能力不強,那學起來肯定吃力。
關鍵詞:歷史;閱讀;重要性
伴隨著新世紀新一輪課程改革來臨,在歷史課程的改革中,歷史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具有自覺學習的愿望和積極性,而不是在外來壓力下被迫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指導和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方式。而學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讀歷史課本。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讀的內容很多很多,時間卻很短很短,所以進行高效閱讀訓練是大有必要的。我是從代語文改代歷史的,根據學科的相關性,我把語文的高效閱讀嘗試著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因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初中歷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讀性的特點,如何利用歷史教材使學生學會高效閱讀技能、理解潛在意義呢?根據歷史科的特點、課本知識的難易情況、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認為要把高效閱讀更好的應用到歷史學科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認識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中學歷史教學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只要記憶力好,背過,就能得高分。這樣的理論似乎就是只要背過,能力自認會提升。可是歷史不是一科死記硬背的學科,它需要多種的綜合能力。而這些綜合的能力,死記硬背是無法轉變成的。對此,我深有感觸。班里分這樣幾類學生,一類學生是比較用心,記憶和思考相結合,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另外,能靈活運用教師所講解的解題原則和核心思想。另一類是也好好的記憶,甚至幾億只準確令人咂舌。但它們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雖然能背誦所有的知識點,卻無法靈活運用。對一些解題的技巧,文本的理解根本就無法到位,空記住了那么多知識,卻不知道怎么運用,不懂得答什么,怎么答。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欠缺一種能力——閱讀能力。有的人立刻就反駁了,這又不是語文,為什么需要閱讀能力呢?其實,早有一句話,叫文史不分家。歷史更多的是需要大段的文字表述組成的,這些文字表述有的是現代文,有的是古文,在表述歷史事件和歷史相關文件材料時,對閱讀者的閱讀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一大段一大段的,需要學生提煉分析,總結參悟。如果是一些古文,還需要疏通古文字詞上的障礙,才能讀透文段,認清文段材料的核心主旨。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認識到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2、歷史教學中,歷史的知識繁多而且時間跨度很大,學生需要理解和記憶的也很多。而理解和記憶以及分析的能力,需要以較強的閱讀能力為基礎。如果相關的閱讀能力不強,那學起來肯定吃力。另外,教師面對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也比較頭疼。教學進度會因他們而受影響。本來可以一帶而過的,他們可能就理解不了。本來閱讀能力不差的情況下,稍微講講就能解決的問題,還得專門放慢速度給他們講解,否則就會被落下。這就是閱讀能力差異造成的教學中的差異和麻煩。為此,教師應該抓住關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給學生訓練閱讀能力的時間和指導,只有幫助他們提升了閱讀能力,才能把教學中出現的教學差異和麻煩解決。
二、結合典型材料訓練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大量的勞動,不斷地訓練和實踐,才可能有不較明顯的提升。當面對一個歷史材料題,首先明確材料相關的年代,這是閱讀首要確定的關鍵。接下來,看材料里的關鍵信息,即材料涉及哪些相關的人物,哪些歷史事件,或和哪些歷史事件有關聯的文中暗示的關鍵詞,這些都是閱讀中需要捕捉的重要信息。當這些都搞定之后,再看問題的關鍵,是讓回答什莫問題。問題的類型很多,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簡單的當然難不住學生,但關于材料和相關歷史事件和相關歷史觀點和理論,需要準確的參悟和把握。來不得半點含糊。審題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說白了就是一種變相的閱讀能力。它靠的是閱讀教學中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就是要多用對材料的分析閱讀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站在材料外,看半天看不透材料說的意圖嗎,看不懂材料要表達的意思。對于那些閱讀能力差的,需要先從簡單的材料分析入手,先讓他們有成就感,在訓練中尋找閱讀的規律,尋找歷史閱讀中那些若隱若現的暗示和線索,掌握規律,實踐設想。教師要敢于放手,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談了自己的思考認識之后,教師再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會自動的調整自己在歷史閱讀中出現的偏差,反思自己哪里需要改進。
根據這樣的學情,我在教學中通過學法指導課、新教材講授課、專題課、導讀課等形式進行閱讀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經過反復的意識強化和行為強化,閱讀與思維結合的學習能力形成,同時也實現了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飛躍。
總之,初中的歷史教學,一定要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認識和掌握知識結構的特征,培養基本的歷史閱讀能力;再與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相結合,真正使歷史教學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於以傳:《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把握內容主旨的基本途徑與方法》,2012年第4期。
[2]林丙義:《我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幾個問題的看法》,1982年第4期。
[3]張向陽:《歷史教學論》,長春出版社,2012年1月,174-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