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里面,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傳統的中華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深深扎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小學思想品德課(以下簡稱“品德課”)更是可以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將傳統文化寓于德育內容之中,會使德育更生動活潑,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們品生品社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體現于教材各個具體的章節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知識,注意搜集和積累傳統文化的研究資料,做教學的有心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滲透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品生課中有《我們的節日》,《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等課程,都可以及時進行節日習俗,和民族平等團結,風俗習慣等的教育;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利用一些成語故事、歷史典故和民間故事等,這些故事內涵豐富、語言精煉,積淀了祖先的聰明才智。運用這些素材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吸引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又能深深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教材資源培養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說,一個沒有愛國心的人是一個淪落的人。鄧小平說過:“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我覺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德育”教育是最好的途徑。
(1)通過學校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向學生進行愛國的思想教育。升旗的時候要脫帽、立正、向國旗敬禮,唱國歌,加深對國旗的認識和尊敬。小學語文教材中,滲透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課文比比皆是,這些是對學生最直接、最生動、最有利于激發愛國情感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立足這些課文,讓學生從小就“知祖國、愛祖國、建祖國”,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
(2)利用班隊會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守則”、“規范”的養成教育。通過班隊會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集體、守紀律、講衛生、懂禮貌的教育。
(3)在節假日組織一系列弘揚民族精神的活動,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清明節開展征文活動,緬懷親人和先烈,讓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讓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的影視片和共和國輝煌成就的圖片,感受祖國的強大。舉辦“慶國慶書畫大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胸懷祖國,具有了愛國主義思想,就思想領域來說,是高屋建瓴,這一龍頭工程建成建好了,那就會心胸開闊,更加健康活潑地成長。
三、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
(1)“孝”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他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古語“百善孝為先”的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養則致其樂。”孝敬父母絕不能僅僅理解為讓父母吃好的、喝好的,更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奉獻孝心的快樂,給父母帶來心靈的滿足、安慰,尤其在吃穿不再成為困難的今天,這種意義的“孝”顯得更有價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由由己及他、私及公、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家及國的大孝,因此我們說“孝”,是愛心的表現,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試想: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
“孝”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一個問候,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孝”雖然暫時游走在了主流之外,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
(2)誠信既是古老的道德范疇,也是當代令人欽敬的道德品質。自古以來就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要求,把做誠信公民作為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育學生理解誠信,認識誠信的價值,并自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以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范。
四、重視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經典,傳承優秀人格,弘揚傳統美德,把傳統文化的養分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逐漸內化為學生品質,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開展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例如,憂患意識、誠信教育、生命教育、知恥和自尊,自立自強教育,名利教育等專題。第二,利用豐富的民間文化,開展傳統節日和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活動,指導學生作材料搜集、歸類、分析、提煉工作。組織學生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第三,通過辯論會、演講賽、討論會等形式,激發學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鳴,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感想,歌以言志,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舉行大合唱《走向復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比賽。第四,利用《三字經》《弟子規》等中國古訓美言編輯成相關資料,對傳統統經典可考慮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配套使用,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通過以上途徑和課堂教學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感恩、負責、誠實守信、自立、自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同齡人一同感受陽光下的溫暖,健康成長。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才能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東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