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相宇
“作業”,這是教育領域里最沉重、最敏感的話題。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作業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學生只有通過課后完成作業才能鞏固課上所學,才能提高考試成績。在以往,許許多多的教師都是在千篇一律的留作業,不是把練習冊做多少多少頁,就是這個寫多少多少遍。而這樣的作業毫無效率而言,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你讓寫的他可能都會,這是在浪費時間,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你讓寫的他可能沒有能力完成。所以我不禁要問:“教師應該留什么樣的作業?學生應該做什么樣的作業?有沒有能適合所有層次學生的作業?”。
根據目前要給學生減負的大環境下,在吳獻新校長的提議下,“有效作業”應運而生,顧名思義,有效作業就是讓學生不做重復題,不走彎路,在提高成績的同時做到減輕負擔。下面談一談我對有效作業的理解。
一、“有效作業”的內容
有效作業一共分為五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當日要點提煉”,這一板塊是根據新課的內容歸納出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填空,當然這個過程中是要求學生背著填寫,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力。
第二個板塊是“必做題”,這一板塊是根據新課的內容精挑細選出的基礎題,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從而達到鞏固基礎的目的。
第三個板塊是“選做題”,這也是我認為有效作業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的實施要建立在我們分組學習的模式下,每班會根據學生成績平均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然后給他們編號1-5,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這一板塊中我們會設計兩組不同難度的題,1、2號同學做難度稍大的一組,其他同學就做難度稍小的一組。通過這一板塊,我們就實現了給不同層次學生留不同的作業,實現了無論成績好壞都能有題做,實現了全體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個板塊是“自選題”,這一板塊要求學生查找自己課外練習冊,選擇1-2道有關本課時的習題寫上,而學生在自己找題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篩選的能力,還增強了主觀能動性,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
第五個板塊是“錯題糾正”,這一板塊其實類似于錯題集,學生可以把作業中的錯題整理上,也可以把課上老師出的練習題整理,著重培養了學生改錯題的能力。
二、遇到的問題
(1)傳統作業的設計局限作業由教師或教材提供,缺乏自主性,形式上單一。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且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無差異的作業設計,講究“齊步走”、“一刀切”這又極大了導致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
(2)作業內容的重復機械性。此類單調乏味的作業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語文作業失去了興趣,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
(3)作業完成的獨立性。傳統作業片面強調獨立思考,從來不把“合作”“探究”當作一項必要的素質來進行培養,唯一像“合作”“探究”的東西只限于偶爾的、公開課形式的課堂討論。
(4)各科作業派別林立,排斥學科以外的作業。人為的造成學科間的隔閡,全班學生作業統一,作業答案絕對化,扼殺學生的創造性。
(5)作業評價的簡單性。作業評價單調,作業評語刻板教條化。大部分教師的作業評價,只是一些簡單的等次,諸如“優”、“良”、“中”“差”之類。有些作業雖然寫了評語,但多數評語沒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學生對這樣的作業評價司空見慣,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作業評價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發展的教育激勵功能。
三、及時批改
作業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作業的布珞上,也體現在作業的批改反饋上,只有進行有效的批改反饋才能實現作業布珞的價值,才能為一下次的布珞奠定基礎和設立方向。
(1)教師批。這里指的是教師只批不改,而且盡量做到面批。對于課堂作業教師必須全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從而調整課堂教學,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練習。
(2)學生批或集體訂正。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批或集體訂正。另外,學生錯題改正后也可以采用學生批的形式。負責批作業的學生要經過教師培訓。如:教師給小助手面批,講清批改要求和每題的做法,如果有錯,還要幫助分析錯誤原因。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币虼耍覀円屆恳淮蔚淖鳂I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每一次作業都能使每個學生有或多或少的啟發、獲得,讓作業真正發揮作用,既有鞏固效用,也要有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作業,讓學生真正的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四、注重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只是檢查和批改,學生做作業也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敷衍了事,何來有效呢?根本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談不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注重作業訓練過程的有效性就是教師在作業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精心設計訓練目標、重難點,在老師的引領指導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作業的訓練過程中得到鍛煉,有所創新,有所創造,享受過程的快樂。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收交作業、下發作業三個環節上就得下一番工夫了。布置作業要注意觀察,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收交作業要對值得修改的作業進一步指導;下發作業環節要在交流方面下工夫,取長補短,絕不能讓學生一看了事。
總之,“有效作業”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學生通過它可以實現整體提高,同時真正的實現減負,再也不用每天面對海一樣的作業而發愁,再也不會自暴自棄,從而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魏書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