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賢
布置家庭作業是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一種手段,也是使課堂知識得以延伸的有效方法。但到了學生那里,家庭作業所起的作用卻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對作業的態度的確有待改善,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卻被大家所疏忽,那就是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方法也急需改善。在新課改的春風吹遍祖國教育的大好時機,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與此同時,關于教育的諸多細節也日漸提上人們的議程。我根據自己在小學實習的實際經驗,發現了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通過對湖南師大附中海口中學小學二年級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抽樣調查,在家庭作業布置與修改方面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以往語文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
以往實行的基礎教育課程,不太適應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夠適應時代的要求。經過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代要求不適應;
(2)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3)課程結構單一,過于強調學科自身體系,學科間彼此封閉,徑渭分明;
(4)課程內容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落后于社會發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5)課程實施基本上仍以課堂、教師、課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7)課程管理強調統一、集中,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說明了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8)舊的作業布置和批改存在弊端。以往我們普遍認為,家庭作業是課內作業的延伸和補充,對學生學業成績提高肯定具有積極影響。但是,就我們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來看,很多老師對批改作業有怨言,然而對作業設計卻很少反思和探索。老師經常被堆積如山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認為,除了應試的壓力外,自身的不作為也是原因之一。以作文教學為例,一些老師日日夜夜的圈點批改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卻并無實質性幫助。我認為,老師應該想辦法探索走出“家庭作業”困境的道路,當然,這種探索過程也是教師專業素質提升的過程。
二、作業的布置要“適量”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要不要作業呢?回答是肯定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有作業。因為有了作業就能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饋。作業檢查的結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方向。作業作為教學反饋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為此,在布置作業的數量上是有講究的。作業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沒有作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布置,讓學生做多做少,教師要心中有數。如教授《向青春舉杯》時的作業我僅布置兩次主題作業。一是開展詩歌朗誦,要求人人參與;二是要求家長和學生互寫一封家書,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在學習“像山那樣思考”時,我利用國慶七天長假,讓學生回家后,到大自然中觀察“江南”的秋景,并以“江南的秋景”為題,寫一篇主題作文,返校后,在班內進行交流展示。因此,作業的多少要適“量”。
三、作業設計要變單一為多元
傳統語文作業多數為書寫、朗讀、寫作。在新課標和減負的精神指導下,我們必須要減少單一化的作業,考慮設計在內容、形式上的趣味性、靈活性;同時為了開啟學生的智力,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作業。
(1)識字作業變單一的機械抄寫為動腦記憶。小學一、二年級一般不留家庭作業,那么怎么辦呢,筆者在設計低年級作業的時候,可以“書面作業口頭化”的方式解決,就是讓學生多說,通過說,看,增強聽覺認字和視覺記憶,要求低年級學生在家,做到有情有趣地說給家長聽,在家長的監督下完成家庭作業。
(2)讀書作業變“單一的朗誦”為“多樣化對話”。課堂上的朗讀,往往會聽到“困難地啃書”和“南郭先生”,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布置不同類型的口頭表達類的作業,把單一的朗讀與背誦為多樣化的對話,走出課本,走進生活,進行真實語言的對話。適合感情朗讀的,讓學生回家給父母讀;敘事性較強的,讓學生回家講給家長聽;適合表演的,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兒歌類的課文,讓學生進行彈唱,進行才藝表演……
四、作業難度上分層對待
學生因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分層目標考核的方式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力爭通過分層分類教學為每一位學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得到最大化發展。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作業環節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應當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筆者在教學中嚴格按照分層分類教學要求,對學生設置因人而異地語文作業,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類型的作業,一種是正常難度的作業,另一種是降低難度與減少數量的作業。后一種作業是側重于提供給學困生群體完成,降低對學困生的作業訓練要求,其目標在于配套其分層目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業,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實施分層,是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有力抓手,廣大教師要在作業布置的難度、數量上統籌兼顧,保證所設計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能夠與他們的能力發展狀況相吻合,從而最大化地體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效應。
五、作業設計要體現多樣性
傳統的作業讀寫訓練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效率較低,不能全面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可學生的實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會在學生的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學生在形式豐富多彩的作業誘導下,必然會對做作業產生興趣,學習積極性也必將大大提高。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必要的積累,這類作業也是發展語文能力的重點。這類作業可以是把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可以寫讀后感,可以對精彩片段進行比較創作,以提高語言和寫作能力;還可以是一些“信息收集”類的作業,對廣播、電視、報紙里的內容進行采集,并定期進行交流。通過對學生摘抄內容的跟蹤調查發現,經過摘抄等作業無意識地誘導,童話和故事已不是學生閱讀的主要方面,詩歌和散文已經進入許多學生閱讀的視野。這類作業的主要作用不僅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語言素材,發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為更好地進行寫作做好了鋪墊。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新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