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秋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效能是指個體的學業能力信念,是個體對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主觀判斷,是自我效能在學習領域的體現;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習效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習效能與歸因,目標設置,學習興趣,考試焦慮等變量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且,學習效能會影響對學生學習任務的選擇,學習的努力程度,堅持性,面對挑戰性任務時的態度、學習策略等。筆者嘗試運用心理學原理,改善提升學習效能,用清晰、科學的教學理念,營造積極、互動,有效的英語教學活動,改變英語教學落后面貌,成效顯著。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中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規律,特別是運用心理學原理于英語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一、培養心理優勢。巧用“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證明:積極的心理暗示,隱藏著巨大的力量。巴普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客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會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筆者根據這一著名效應,在教學活動中,作一個有心人,從細微的地方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一句激勵的話,一個贊賞的眼神,一件不起眼的小獎品,一個微笑,很好的心理暗示效果出現了,它們傳遞給學生:“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棒!”;膽怯、害怕被趕走了,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自信心建立起來,學習興趣更濃了。他們取得每一點進步,及時得到肯定;一次測驗,一次競賽,有了進步常給家長通報,讓家長為孩子的進步高興;在孩子眼中,老師和父母是最權威的人,我們的鼓勵、期許和肯定形成一種積極的暗示,很有分量。筆者從教多年,親.身感受到:學生的敬愛感,信賴感和服從感所產生的“光環效應”增加了話語暗示的分量,真誠的表揚和鼓勵,增強了學生自信心,成就了積極的心理優勢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
運用時應該注意師生的心理協調,提高教學效果。英語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是英語教學交際化的基本原則所決定的。筆者認為:把握好時機,親切而自然,不要勉強;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受多種因素制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師生之間的心理協調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這不僅是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和教學思想問題。而情感是教學中的心理條件之一,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遞,而且是伴隨著感情的交流;筆者上課時,一方面注意調動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飽滿的熱情;另一方面以情動情,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感情,便師生感情融洽,氣氛和諧,協調.一致,以達到加速雙邊活動的進程;創造出寬松的、良好的課堂氣氛。
現將自己的體會歸納如下:①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的進行教學活動。②注意直觀性和游戲性;③多提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啟迪學生思維;④師生關系要平等、互愛,合作,互相促進,教書育人;教學中做到動之以情,寓教于情,教與學配合默契,這樣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教學效果自然就好。當然.,筆者也曾經因為太多贊揚讓學生感到言過其實,效果適得其反;泛濫的表揚只會導致激勵功能的缺失。
二、形成良好氛圍。利用“鯰魚效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其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只漁船能成功地帶活魚回港。該船長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己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參與實踐為前提,通過“鯰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沙丁魚”們,從而在課堂內部形成一個人人向上的“比、學、趕、超”的良好的氛圍。
三、臨危不懼迎挑戰。活用“安慰劑效應”
應用“安慰劑效應”,效果明顯;筆者一直努力,爭取成為學生信賴,從內心可以“依靠的”,危難時能給予勇氣的師長、朋友;學生時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會產生害怕、急躁、想逃避困難的消極情緒,如果老師不及時發現,并及時糾正,往往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有時會讓學生失去學好外語的信心。有資料表明焦慮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交際畏懼、考試焦慮、和負評價恐懼);建立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顯得十分迫切。筆者注意選擇有意義的教學內容,例如:采用麥克米倫公司的《走遍美國》音像教程作為聽說輔助教程;《新概念英語》為精讀輔助;《英語周報》當作閱讀與練習的有效補充;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與良好的人際關系,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建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達到降低焦慮,克服畏懼,促進英語學習的目的。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識現實,理解事物時,總會明顯地參雜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驗和信念等。因此,學生遇到困難時,筆者及時與他談話,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途徑,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產生一種信念:師生共同努力,任何困難都可以戰勝,學生從心里信賴你,(很多時候筆者并沒有給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害怕、不氣餒,相信老師,相信自己。對他們的關心愛護,自己的鎮定自信,就是學生遇到困難時的“安慰劑”,有時教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堅定手勢,一句耐心話語,能夠讓學生重新點燃希望之火。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新課程理念出發,科學運用心理學的原理,使課堂教學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
(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市第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