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駒
1.全面領會品德學科學習的意義與內涵
品德學科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它體現出三個基本理念和豐富的內涵:
1.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本課程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1.2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
本課程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學生的品德學科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
1.3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本課程強調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所以品德學科教學必須讓學生多結合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接觸社會中成長,這樣才能發揮品德學科的育人功能。
2.品德學科教學策略因材而異
雖然品德學科不同的年級、內容有不同的特質,但探索其本質特征,不外乎有幾種基本模式,若教師在教學中因材而異選擇不同教學策略,對提高品德學科的育人效果很有幫助。
2.1創設情境教學策略
為了實現有意義的“問題解決學習”,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必須首先把要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一個好的情境,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引發主動學習,學生可以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首都北京》,我先是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歌曲《北京歡迎你》,和播放北京著名景點的圖片,通過這首熟悉的歌曲和圖片,學生立即興奮起來。通過這種還原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生恍若置身其中,同時感受到品德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之情。
2.2體驗學習策略
“體驗學習”是指學生主體借助自我體驗而產生不同意義的一種學習,它與一般學習中教師預設目標學生通過聽講而接受知識感情的學習不一樣。小學品德學科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小學品德學科內容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小學品德學科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2.3活動教學策略
品德學科的教材設計不是提供教師教的“教材”,而是重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供學生活動使用的“學材”。教學時,教師不能只讓學生通過文本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著重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具體的操作活動和學生的心智活動。全員參與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的活動;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是參與其中一部分,而是在教師組織的系列主題活動中自始至終地參與;全身心指的是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是要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功能,讓他們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腦子想,以強化身體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2.4開放教學策略
小學品德學科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本,它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
3.全面評價品德學科的成效
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為了充分發揮品德學科在提高學生品行方面的作用,教師必須構建學科評價策略。
3.1教師評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十分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賞識,因此,品德學科教師可以多用激勵式評價。教師在對學生激勵評價時激勵的語言要注意恰到好處,不能言過其實,給人虛假浮夸的感覺,同時也要注意避免枯燥單一的激勵語言。
3.2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是促進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在思品學科的評價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并且做到強化優點改正缺點,使自我評價在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也發揮激勵、調節作用。
3.3學生互評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學生的自我評價難免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師要重視組織學生展開互評,學生在互評中既反思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又了解了他人的學習過程,進而取長補短,同時,學生也在評價中學會了一分為二地看待人。
3.4家長評價
學生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情況比較了解,學校教育可以讓家長參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評價,這樣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使評價成為家校和孩子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小學品德學科學科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師要明確該學科的理念與內涵,在教育教學方式方面不斷探究,促使學生能在品德學科學習中自我體驗、自主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高峽.《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武潤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嘗試與反思[J]. 教育革新, 2011
[3]李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3
[4]梁清麗.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初探[J].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 2011,
[5]王婷婷.小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4
[6]徐鶯歌.通情動情,智慧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情感教育的探索[J]. 考試周刊,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