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惠
通過對課堂教學現狀的深入思考,筆者在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嘗試通過多元有效的課前預習、自主探索的課上學習,使學生主動嘗試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魅力及價值。
一、多元有效的課前預習
學習新知前學生要先預習。他們可以提前熟悉教材內容,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抽象出要研究的數學問題,掌握一般的基礎知識,并嘗試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字問題。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如何操作才會讓預習有效,是每一位課題研究人員思考的重點。經過反復的研討、實踐、推敲、修改,我們總結出指導學生預習六步法,即:看問題—明列式;講算理—解重點;善拓展—會總結。我校實驗教師在指導《筆算除法》一課的預習時是這樣做的:
1.看問題
師: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來預習《筆算除法》的第二課。看課題“筆算除法”你會想到什么?
生1:今天學習的“筆算除法”難嗎?
生2:今天學習的“筆算除法”和上學期學的有什么不同?
生3:今天學習的“筆算除法”是幾位數除以幾位數呀?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把你想到的這些問題都寫在課題的旁邊。我們再來看圖,看圖要按一定的順序,先從整體上看,在分別說清每一部分畫的是什么,看圖的順序可以是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或是先看主要的再看次要的。那么誰來試著說一說?
生:這幅圖畫的是同學們在山坡上植樹的情景。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樹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樹52棵。
師:說的有順序,并且清楚、明白。那么你能不能看圖收集有效的數學數據呢?
生: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樹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樹52棵。
師:太棒了,他收集的都是有效的數據,你能根據這些數據提出與這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嗎?(強調的是提出和這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
生: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2.明列式
師:根據同學提出的問題請你試著解答,并說清你為什么這樣解答?
生:列式 42÷2=21(棵)
52÷2=26(棵)
生:因為三年級兩個班植樹42棵,求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就是把42分平均分成兩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來計算。四年級兩個班植樹52棵,求平均每班種多少棵?就是把52平均分成兩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3.講算法
師:我們先來看42÷2= 我們可以用口算得到42÷2=21,還可以怎么算?
生:用筆算。
師:在練習本上試著做一做。做完后自己再說說是怎么算的,說完之后把你說的寫在書上這個算式的邊上,在計算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在書上寫出來并用紅筆圈畫出來。(用紅筆圈畫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在課堂上注意聽,如果老師和同學都沒有提到就要主動地提問。把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
生:(獨立試做)
師: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生1:商的2為什么寫在十位上呢?
生2:做減法時減號寫嗎?
生3:十位上4減4下面的零為什么不寫?
4.解重點
這些問題是你在預習的時候提出的,你可以試著去解答。如果你能在課堂上勇敢地舉手為同學們解答,那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你不會解答,課堂上提問,并要重點注意聽同學和老師的解答。
5.善拓展
師:例題自己學會了,在練習本上試將例題下面的做一做。
生:(在本上做)
師:例題下面的做一做自己都能獨立解答那你太棒了,你想想能不能自己出幾道和例題類似的問題,自己再試著做一做。
生:在練習本上自己出題,然后解答。
6.會總結
通過自己的預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把你要說的話寫在書上。
寫總結對學生來說是反思的過程,對整節課的學習做一總結,讓學生更清楚學習的重難點。
二、自主探索的課上學習
第一段:回顧自學。具體分為揭題思考、分解教材、自學交流三步。借助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源于現實、應用于現實。為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主動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做出示范。
第二段:展示交流。具體分為合作講解、補充質疑、精辟提煉三步。教師要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使學生不僅能理解、應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思路解決問題,還能充分發揮學習的能動性,運用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主動探索新的思路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提高其應用能力。
第三段:及時鞏固。具體分為實踐運用、反饋強化、當堂檢測三步。在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重將單純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之中,使其富有現實意義、具有挑戰性,充分體現出數學的價值。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目的,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豐富多彩的課后延伸
課外活動及作業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必要補充。因此要將課堂上的知識拓展到課外,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無限的課后應用知識空間。解決學生長期以來單一、枯燥的書面作業形式,增加一些實踐性強、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實際問題,如資料查詢、社會實踐、數學日記、實際測量、上街購物等作業形式。以此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我校一實驗老師在教學‘比例尺“知識后,請學生收集遼寧省地圖、全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利用練習課時間開展了“自由行”活動:
(1)省內游。自由結伴,選2個最想去的旅游地點,要求合作完成:在地圖上量出大連到各旅行目的地的距離、算出實際的路程、簡要寫出自助游計劃。
(2)國內游。國慶長假(一星期)期間,請根據路程的遠近,較全面地計劃用什么交通工具、按什么順序完成你們選擇的3個地方的旅行,并形成書面報告。
(3)環球游。練習課在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參與中進行,下課鈴也擋不住學生的熱情。于是,老師又趁熱打鐵,將新知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特別是給有興趣的學生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環球游”計劃。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及能力,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訓練、引導、觀察、琢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能力的研究”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會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能力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他們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