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元
舞蹈作為一種以人體動作為物質材料的表現性的藝術活動,是人類審美活動較集中的表現,是培養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手段,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孩子在開心時都會手舞足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舞蹈這一直觀性、可感性強的藝術,又恰好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迅速、天真活潑、好動好奇、模仿性強等生理心理特點,也就促使舞蹈成為千百萬幼兒最喜愛的藝術活動之一。在幼兒園開展舞蹈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一種理想方式。在舞蹈教學中,注重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使孩子們不僅能發展身體,得到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的訓練,而且還能發展思維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個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培養和拓展。
一、創造良好的舞蹈教學環境,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舞蹈教學環境是指幼兒園舞蹈教學活動所必須的諸客觀條件的綜合,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創設一個充滿文明、健康而美好的物質環境。這是一種有形環境。主要指幼兒園舞蹈室的建立和其教學設備的配置應充分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在舞蹈室內裝飾色彩艷麗,童趣盎然的繪畫和窗簾這樣可以加強幼兒對舞蹈藝術美的直觀感受。在美的環境中愉悅地學習。這是一種無形環境,主要指教師和幼兒之間的師生關系。在幼兒舞蹈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情感有其特殊的意義。舞蹈本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幼兒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狀態中學習舞蹈,才能充分地體驗舞蹈美并表現出來。假如,在課堂上教師表現得態度生硬和冷漠,就會使孩子們產生緊張、反應遲鈍、根本無法體會舞蹈藝術的美感,最終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憑著一顆誠摯的心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建立彼此間親切、和諧而良好的感情聯系。課堂上耐心講授,訓練時熱心輔導,用愛心去和他們溝通,用美去點燃他們求知的心靈之光,這樣才能使幼兒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提高幼兒參與舞蹈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豐富幼兒舞蹈教學內容,培養幼兒在社會生活中的審美意識
在舞蹈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幫助幼兒掌握自身的形體美的基本形態,確立舞蹈藝術的審美意識,而且應充分發揮舞蹈美的功能,通過學習不同題材的幼兒舞蹈,在理解和表現作品的基礎上,樹立一種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的審美意識。
幼兒舞蹈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如反映社會題材的舞蹈《紅綠燈》、就運用以人擬物的表現手法,形象地說明了行車要遵守交通規則的必要性以及人、車在交通中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道理,表現了一種公德之美。反映生活題材的幼兒舞蹈《姥姥門前看大戲》,靈活地運用了漢民族民間舞蹈語匯和民族服裝,通過一群孩子在大年夜看戲種種充滿童趣的神態表現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民俗文化之美;還有如表現海島漁民勞作生產題材的幼兒律動組合《織網捕魚》則可以體現出質樸的勞動之美;表現科技領域題材的幼兒舞蹈《小火箭》還能夠給孩子以科學美的啟迪;再如《我們去郊游》這一題材的舞蹈作品,則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幅大自然的美景,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幼兒舞蹈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只要留心去挖掘大自然、社會生活中美的題材,牢牢把握童趣-這一幼兒舞蹈的審美特征,就一定可以創編出豐富多彩的幼兒舞蹈作品,以充實課堂教學,活躍孩子們節日舞臺,為他們編織美好生活、美的理想、為他們撐起一片美天空、孩子們將在舞蹈美的陶冶中樹立對社會生活中的審美意識。
三、在幼兒舞蹈教學中,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的審美能力是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資料研究表明,在一個具體的審美活動中,要了解審美的過程,首先要明白審美的主體和課題,然后才能夠繼續審美。幼兒在舞蹈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動作,不斷排練組合,在排節目期間,他們是跟隨著舞蹈教師的示范在進行的,在個人聆聽的過程中也是一邊聽一邊模仿的。這個時候的幼兒,主要是以審美為目的的,是把自己作為了審美主體,在對審美客體進行判斷,包括舞蹈教師的技術、起止路線、舞姿變化、風格韻律、音樂節奏等等。
舞蹈是一門藝術,在舞蹈藝術所產生的美感,是舞者的心理現象、文化素養集合在動作中展現出來的。舞蹈教師對于舞蹈教材的解讀也應該是到位的,是需要深層次理解的,這樣才能夠達到感染幼兒的目的,才能夠讓幼兒體會到美,才能夠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在現代教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了課堂,幼兒舞蹈教育能夠通過更為直觀、形象、標準的舞姿展現出來,這些都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所必須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