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要: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始終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xiàn),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xiàn)。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疑新穎,激發(fā)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fā)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游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下面同學們園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設疑導入,即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3.把握問題的高度,做到難易適中
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chuàng)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容要具體、準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了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么顏色的啊?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象它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難度大。遇到此種情況,老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聯(lián)系生情,降低問題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蘿瀑布》時,直接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這句話有什么含義?由于初中生生活與“十年文革”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就可以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
(1)那時,指什么時候?(2)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子?(3)“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稍”這種描寫有什么意圖?
以三個小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正是自己和國家命運的象征。問題的高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chuàng)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發(fā)。
4.提問的方式與態(tài)度
提問要講究策略,注意對學生啟發(fā)誘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維。教師要切忌總是單刀直入,或是自問自答,可以采用啟發(fā)性提問,這樣能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方向,使學生找到問題的本質,或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從而理解、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古文時,我利用古漢語中的同意詞啟發(fā)學生總結古文中的實詞和虛詞用法,結果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它們的規(guī)律被學生總結出來。同時可采用先提問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思考,有時叫舉手的學生,有時叫未舉手的學生,鼓勵與督促相結合。
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授課氛圍。提問時,教師的表情應當親切、和藹,讓學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授課時,注意運用身體語言,用眼神、手勢、微笑,親切自然地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對待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他(她)回答正確與否,都不予懲罰。如果學生答對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進行表揚。如果答錯了,我便提示再仔細想想,或者讓他們坐下在思考一下。盡力改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拘謹態(tài)度,排除其畏懼心理,讓學生認識到積極舉手是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上發(fā)言時自在踴躍,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