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摘 要】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對家庭而言,家書是一條獨特的紐帶,以無聲的方式記述著血緣的歷史;對國家而言,家書是一條綿延不絕的脈絡,用柔韌的力量牽連著民族的情感。選擇以家書作為弘揚家文化的切入點,遼寧日報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不僅要留住家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要循著家書串聯起的線索去探尋那些沉潛在歷史深處的遼寧地域文化的發展軌跡,并借此走進遼寧人的心靈和精神、倫理世界,感知并傳播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關鍵詞】家文化 書信 《兩地書》 大型新聞策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融媒體傳播
《兩地書》為遼寧日報2017年度重點主題新聞策劃。該策劃于去年12月正式啟動,目前已推出4期特刊,共72個專版。每期特刊均選擇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出版,旨在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解讀和闡釋中華民族傳統家文化的深刻意涵與現實意義。
策劃憑借豐富的內容、創新的表達、融合性的傳播,贏得了社會各層面讀者的熱議和好評。
一、主題重大、立意高遠
重視家庭、強調家風是當前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與家文化建設有關的重要講話,強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總書記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也指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省委書記李希對遼寧家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高度重視,多次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遼寧日報一直在深入思考:如何更進一步挖掘家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社會價值,如何更生動地展現家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促進黨風政風建設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如何讓家文化報道真正引起讀者共鳴,實現入心、入耳、入腦、入行的效果,從而在我省乃至更大范圍內發揮凝神聚力、強基固本的輿論引領作用。
為此,從去年5月開始,遼寧日報組織精干力量展開調研,經過為期逾半年的醞釀、準備,最終,我們將目光投向了最能承載家庭情感,最能深刻揭示家文化內涵的一個特殊載體——家書。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對家庭而言,家書是一條獨特的紐帶,以無聲的方式記述著血緣的歷史;對國家而言,家書是一條綿延不絕的脈絡,用柔韌的力量牽連著民族的情感。選擇以家書作為弘揚家文化的切入點,我們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透過家書看家庭、講家事、說親情,力求更生動、更貼近、更深入地展現家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促進黨風政風建設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同時,要循著家書串聯起的線索去探尋那些沉潛在歷史深處的遼寧地域文化的發展軌跡,并借此走進遼寧人的心靈和精神、倫理世界,感知并傳播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載體獨特、情感濃郁
《兩地書》是遼寧日報貫穿全年的重點新聞策劃,報道組在出版節點的選擇、內容的構思和風格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研究和精心編排。
在春節前夕推出“望年”特刊,因為春節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分,是中國人心中分量最重的傳統節日,最能體現家的溫暖與凝聚力。該特刊共16個專版,其中既有寫于兩百年前的具有文物價值的珍貴家書,也有縱貫新中國建設及改革開放各時期的普通人的家書。
在三八婦女節推出“致她”特刊,因為這一天是女性的重要節日,從女性角度來感受家的味道,更能凸顯家的魅力。“致她”呈現了12位女性的家書,比較全面地展現了女性與家庭之間的緊密關系,以及女性在家庭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為迎接五一國際勞動節而制作的“咱們工人”特刊,借由一封封兩地飛鴻,講述了十余個真實的工人故事,并串聯起一條觀察遼寧工業發展歷程的全新脈絡。
在六一兒童節前夕出版的“寫給孩子”特刊,則聚焦當下最受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家庭教育。報道組面對面采訪了50對父母,面向2500人進行網絡調查,從五大主題入手,深入剖析、全面展現了年輕一代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對教育的思考。
需要強調的是,《兩地書》雖然是以人物故事為內容,但它并非就人物談人物,而是將一個人物置于宏大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展開敘述,因此,其內容更顯深度、視角更顯寬度。比如“望年”特刊中,《那種追思之痛,永遠無法撫平》透過叔侄間幾封穿越海峽的通信,折射出兩岸通郵的變遷和難以割舍的同胞之情;《故鄉使我倍感溫暖,可親啊!》從兄弟間的書信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遼寧農村的家庭樣貌和母親的重擔;《能否像當年一樣,就做簡簡單單的同學?》描繪出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活和那一代青年的理想與困惑。再如“致她”特刊中,《想盡辦法給父親買幾塊布料》借一封清代家書,再現了闖關東女性的優秀品質;《首席技術專家學習當姥姥》用上世紀80年代的母女通信,表現出兩代女性的不同的人生軌跡;《小諾寫信與媽媽溝通個人問題》以90后女性的新思維,重新審視女性社會角色和生活角色的定位。
三、調研廣泛、素材豐富
為增強《兩地書》策劃內容的厚度與廣度,豐富策劃的歷史文化含量,“兩地書”報道組先后赴北京、天津、濟南、煙臺、哈爾濱、吉林及我省各地考察、實地采訪,對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等重要書信專題展陳館所進行了細致參觀,較全面地了解了書信文化的發展脈絡。也采訪了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學府的權威學者,以及民間文化研究者、收藏家等數十人,例如著名作家畢淑敏、書信史專家仇潤喜、家書研究專家張丁等。他們的研究成果、觀點都為報道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同時,自《兩地書》策劃啟動家書征集活動以來,報道組通過刊發征集熱線、聯絡檔案機構、走進基層社區等多種方式,深入挖掘線索。目前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反饋信息逾千條,涉及家書萬余封,當中不僅有大量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群眾的家書,更有相當數量的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的書信,這些資源為整個策劃的順利推進夯實了基礎。
報道組從成千上萬封書信中精選素材,奔走于省內外,對家書持有人進行深入采訪。一段段與家有關的記憶,一份份與家有關的期盼,一張張盼望團聚的面孔,還有一聲聲面向遠方的呼喚,都成為記者筆下的字句和鏡頭中的影像,成為一篇篇值得一讀再讀的新聞報道。
四、手段新穎、融合傳播
《兩地書》策劃不僅要挖掘傳統家書文化,更要為其注入時代活力,以達到傳承的目的。
為此,除了選擇老家書作為報道內容外,報道組還著意于尋找那些久未提筆寫信或從未寫過信的人群,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大學生、工程技術人員、外國在華人員、基層干部,等等。利用“重寫家書”“寄出第一封家書”等創意手段,將他們的家書與他們的故事相結合。比如,83歲的陳慶湖30年來第一次給遠在瑞典的女兒寫信;結婚8年、聚少離多的裴宏飛像當年戀愛時那樣給正在京沈高鐵工程現場的丈夫寫了一封信;俄羅斯人薩沙第一次在中國過春節,他用中國傳統信紙寫信寄給了遠在鄂木斯克的妻兒;環衛工人趙玉清嘗試用寫信的方式向丈夫傾訴;年輕的創業者將對父母的感謝寫進信中……這一做法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家書并愿意去嘗試這一傳統的溝通方式,進而對家書的親情紐帶作用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同時,作為進一步推進全員新媒體的一次重點實踐,報道組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強勢傳播力,以多種手段為特刊的采寫積累素材,擴大影響。遼寧日報新媒體團隊也直接參與了報道內容的包裝和設計,并于每期特刊推出時,在兩微一端同步集中報道,形成了全覆蓋的矩陣式報道規模。值得一提的是,由遼寧日報新媒體團隊打造的《兩地書》視頻節目《聲·情》也受到廣泛關注。這是遼寧日報首次采用影、音、視、聽全方位形式對紙媒報道進行再度創作。該節目通過嘉賓朗讀、持信人回憶、記者講述等方式,立體化呈現更多采訪細節和新聞背后的故事,使讀者和觀眾能夠更加細膩、直觀地品味家書中的動人故事。
《兩地書》策劃推出以來,贏得了熱烈反響和廣泛好評。它的熱度不僅僅體現在報道組接到的來電數量、新媒體平臺上的閱讀和點擊數據方面,更體現在讀者真實的感動和發自內心的喜愛上。本溪一位讀者自費購買200份《遼寧日報》,因為“咱們工人”中有他想珍存的不一樣的遼寧工業歷史;丹東一位讀者主動給自己的親戚朋友郵寄《遼寧日報》,因為“致她”中一封來自空軍英雄余旭的家書深深打動了他。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讓更多的人認識家書,重視家文化,這正是遼寧日報制作《兩地書》策劃所希望達成的目標。
接下來,《兩地書》策劃還將推出多期特刊,繼續加大家文化宣傳的力度,深化家文化在遼沈大地的傳播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