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元
【摘 要】新聞采訪不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有腳沾泥土深入基層,用心用腦,入心入腦與群眾拉家常,嘮實嗑,聊變化,敘訴求,才能寫出反映實情、接地氣的優秀作品來,才能不斷地感覺到源頭活水多多。
【關鍵詞】走基層 訪民生 接地氣 用真情 源頭活水取之不盡 新聞作品充滿靈性 鮮活感人
新聞記者深入基層采訪抓活的新聞雖說是老生常談,但這是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聞規律使然,更是新聞工作者責任之所在。當新聞記者真正深入下去,在新聞源頭,用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叩問,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我在走基層過程中對于新聞源頭“活水”多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感受。從街道社區、機關、學校,到鄉鎮村屯、養殖基地、蔬菜大棚,當你腳沾泥土,虛心向農民請教,農民就愿意向你敞開心扉,訴說心里話;當你深入社區,親切地與大爺、大媽、困難戶交談,他們就愿意打開話匣子給你講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群眾認可,引起人們共鳴,反映百姓真實生活,表達黨和政府意愿,傳遞人民群眾呼聲的“活的”新聞作品才能產生。
走基層要多看多聽多問多記
義縣2017年抓住春季大好時機,多點發力,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向“實現全年1.8萬貧困人口脫貧,40個貧困村銷號”的工作目標展開攻勢。早春時節,距大田開犁播種還需要一段時間,按照以往,這個時節還是農閑,但是,我在義縣大定堡鄉中溝村采訪時發現,這里早早地就萌發出一派生機,30多戶貧困戶的心情與以前大不一樣,都是信心滿滿,家家都有事情做。交談中,村民劉國琴告訴我,她家的羊圈里前幾天又添“新丁”,去年開始養的5只小尾寒羊現在變成了8只,這對于剛剛走上養殖路的她來說的確是件讓人興奮的事。與此同時,村干部也在忙著入戶走訪,為貧困戶支招鼓勁,幫助大家伙兒規劃新一年的發展。說起本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村民張偉如數家珍,他說,去年開始,在鎮黨委、政府、上級有關部門幫助下,30多戶建檔立卡戶走上了“大戶為龍頭搞好技術護航,‘合作社+農戶做好銷售保障”的生態養殖路。同時,25.2千瓦光伏電站也在村里落戶了,又為貧困戶減貧置辦了一個穩妥的小存折。
在義縣七里河鎮育新村同樣是活力涌動,2016年新建的20多棟高效農業大棚內,黃瓜、茄子俏銷大江南北,新設施和新技術讓這里種出來的蔬菜既有“顏值”又漲“氣質”,傳統設施農業轉型升級讓脫貧之路更加光明。剛剛脫貧摘帽的七里河村,熱情延續,再鼓干勁,老庭溝千畝生態果園、肉牛養殖合作社在早春時節也開工建設擴大規模,以全縣農業“111”工程為引領,產業扶貧在宜州大地不斷取得新成績,不斷結出新碩果。
雖然“實現全年1.8萬貧困人口脫貧,40個貧困村銷號”的工作目標難度很大,有不少硬骨頭要啃,有許多溝溝坎坎要過,但是通過進村入戶深入采訪,我們會發現,義縣緊密結合縣情、鄉情、村情和貧困戶的戶情,制定了自己的“小目標”和“小藍圖”,依托產業扶貧,有的發展生態養殖業,有的發展高效種植業,還有的借助光伏業,多措并舉,多點發力,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脫貧之路正在邁出堅實步伐。
走基層要用心入心
2016年是錦州市的農村環境建設年,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金秋時節,我在北鎮新立農場采訪時看到,這里的村屯、路、街、巷、庭院進行了全面治理。一排排高大白楊樹掩映下,水泥路面平坦整潔,四通八達;方方正正的路網當中,是一片又一片阡陌縱橫的河道水渠和萬畝稻田。位于北鎮東南、與盤錦接壤的新立農場,是錦州為數不多的水稻產區之一。農場的一位老職工動情地告訴記者,在農村環境建設過程中,他和職工、村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道路交通條件的變化。由于他們這里是地處繞陽河與羊腸河的低洼區,當地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用“干了硬,濕了濘,不濕不濘拔不動”來形容從前十年九澇的新立農場。
這樣的一句順口溜,生動形象地詮釋了新立農場從前的道路交通狀況。乍聽起來好像土里土氣,細細品味起來才覺得有滋有味最接地氣,當從這句順口溜中品出“泥土的芬芳”之時,新聞作品就變得有血有肉有靈氣了。群眾是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活潑、最質樸、最純真,也最有生活氣息。如果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前面順口溜中的生動話語是不可能聽到的。深入基層,接觸群眾,聽百姓講述,看社會變化,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需求與渴望,實現黨群聯動,上下互動,這也正是新聞源頭甘甜“活水”的魅力之所在。
走基層要用腦入腦
現在我還記得采訪全國最美村官——王桂蘭時她淚流滿面的講述,她說,18年前她剛接手擔任北鎮市正安鎮正二村黨支部書記時面臨的壓力可謂巨大。村上除了欠有高達37萬元的村債,村里的治安狀況也不好,“村民窮,村風差,偷雞摸狗愛打架”就是當時他們村治安環境的真實寫照。禍不單行,就在她準備帶領村民大干一場的時候,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那么,面對這三重巨大壓力,王桂蘭又是怎么做的呢?她說剛開始時自己確實嚇蒙圈了,逐漸冷靜下來之后她是這樣安排的。一是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白血病,自己要是倒下了,那就啥都干不成了。二是村黨支部積極帶領村民實施“一菜帶兩區”的正二村發展規劃:“種花生,生豆芽,幫助村民快發家。栽葡萄,養豬雞,集體經濟重崛起。”三是不僅要堅決還清村債,重樹誠信,還要讓全體村民都富起來,重樹自信。
從正二村的葡萄園到養豬場,再到蔬菜大棚和豆芽作坊,我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采訪,多位村民告訴記者,為了早日實現這個美麗承諾,他們的桂蘭書記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18年過去了,在王桂蘭帶領下正二村由一個欠款37萬元的負債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4年,正二村集體純收入達百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被評為錦州市“百強村”。現在全村有60多戶村民在城里購買了樓房,170多戶購置了汽車,18戶建起了小別墅,全村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寬帶,正二村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鮮活的事例,鮮活的人物,鮮活的語言,一個性格剛毅、信念堅定、心系村民,困難壓不垮,病魔讓三分,一心想干事兒的全國最美村官就這樣躍然紙上了。
你與百姓心相通,百姓待你就實誠。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為你的根扎得不夠深。走基層,訪民生,接地氣。源頭活水取之不盡,源頭活水甘甜清澈,它能讓記者頭腦清醒,發現不斷,能讓新聞作品充滿靈性,鮮活感人。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