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欽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總結過去,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提出的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主張,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其供給側改革重要性不容置疑。本文通過調研,針對福建省農業供給側不適應消費需求端的實際情況,提出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轉變發展方式;農業供給側改革
一、福建省農業供給側不適應消費需求端的主要表現
(一)供給體系不健全。民以食為天。福建省人多地少,在很長的時間里,農業供給體系的確立基本上是為了糊口而作出的選擇。即只提供產品不提供服務,且提供的產品又以填飽肚皮為主,同質化嚴重,很少顧及營養、健康及休閑等需求。近年來,隨著溫飽問題成為歷史,情況雖有很大的好轉,但供給體系不健全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業能以低得多的成本,增加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吸收與儲藏,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保障性服務,遠未形成應有的供給能力,短期內很難滿足需求。
(二)供給結構缺乏相應的穩定性與適應性。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及消費習慣的相對穩定,要求農業供給結構保持相應的穩定性,而現實中各種農業供給在時間上過于集中或存在大幅的周期性波動,與需求的相對穩定明顯不相符。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要求農業提供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農業供給結構還適應不了這種變化,表現為明顯的滯后狀態。以茶產業為例,市場對保健茶、速溶茶等各種方便茶飲及茶多酚、茶色素、生物堿等茶葉生化成分產品,都有相應的潛在需求,但目前的供給卻明顯地沒有跟上。
(三)供給質量差成本高的情況仍然存在。以平和縣的蜜柚為例,盡管這里有“中國柚類第一縣”之稱,生產的蜜柚深受消費者喜愛,還大量出口國外,效益也相當可觀。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跟風種植者眾,引起土地盲目過度開發,帶來嚴重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惡化,造成果品質量下降,且因機械無法使用、人工等要素成本提高,供給成本也隨之上漲。顯然,這與以物美價廉為取向的需求是相背離的。此外,需求者對供給品的知名度、信譽度,也有越來越強的選擇傾向,農業供給方卻仍然未能積極應對。
二、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對土地(本文所稱土地含水域)進行耕種和使用,為人類的生存需求帶來各種供給。為此,農業供給側改革應該通過轉變土地耕種使用方式來實現。
(一)土地產出由單一追求產品向同時提供服務轉變。當今,影響全球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氣候變化。為此,農業在提供人類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產品之外,還擔負著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為阻止氣候變化提供公共服務的重任。其做法就是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與固定,通常稱之為碳匯或增匯。據國家林業局碳匯辦公室預測,未來幾年間全球對這種服務需求的交易市場將達到35000億美元,超過國際石油交易規模。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國,對清除這種溫室氣體的需求之迫切、數量之巨大,是不言而喻的。福建省山海資源豐富,利用山地和海域大力發展森林、海洋碳匯,完全可以做到既不減少農產品的正常供給,又能通過增加碳匯供給,為阻止和消除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此外,利用耕地進行潛力挖掘也仍然可以大有作為。福建省還有大量的冬閑田,如能種上綠肥,不僅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作物體內再埋入土壤中,而且還能減少化肥施用,從而減少因生產化肥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土地使用由家庭分散承包向經營主體流動轉變。這是解決農業供給質量欠佳、成本居高,以及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有效方式。現有的土地承包使用制度是近40年前開始實行的,實踐表明這在農產品供給嚴重短缺時期,作為解決溫飽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如今,農產品供給已由嚴重不足變為基本充足,消費需求也已不再以那種饑不擇食的方式進行,繼續保持原有的土地耕種使用制度, 將嚴格限制供給側的與時俱進。主要表現為:其一,與適度規模相比,細分到千家萬戶的零星土地,無法進行專業化生產和精細化管理,不利供給質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二,土地分散使用,對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推廣、機械設備使用和質量全程監控等,都造成嚴重制約,這對農業供給質量、數量、成本及結構的優化是非常不利的。再次,隨著收入門路的增加,農戶靠耕種承包地獲得的收入變得可有可無,很少有人會把耕種承包地作為主業經營,更不會有人為尋找更大商機去探明市場需求,土地盲目跟風種植使用便成為必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弊端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上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將土地使用權從承包權中分離出來,使之能在市場的作用下進行轉讓,以達到逐步向經營能手集中的目的。這種做法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過,由于農戶的后顧之憂未能消除等原因,土地向經營主體流動使用遠未能如人們所預期的態勢發展。如今,我們在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仍需要繼續為其作出大量的疏導和推動工作。
(三)糧油作物由單純草本構成向草本木本并重轉變。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并迅速崛起,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先從解決吃的問題做起,為十多億人口提供了穩定的糧食油料供給保障。如今,我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糧食油料人均供給數量不能減少,質量還要有所上升。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建設需要,地處郊區、灌排便利的穩產高產田大多被征用,適宜種植草本糧食油料的耕地正在逐年減少,這種勢頭還將繼續下去。因此,轉變糧油作物構成,從約占福建省陸地面積80%的山地中選擇合適部分,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是積極穩妥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理性選擇。建甌、尤溪、寧化等地的實踐證明:一是緩和了糧油作物與其他作物用地矛盾,農業供給側改革可以運作的空間隨之擴大,可以作出的選擇也隨之增加;二是有利于提高糧食、油料供給質量,現已生產出來的木本糧食油料(板栗、山茶油)都是公認的營養保健食品;三是一年種植多年收益,節水節能減排等優勢明顯;四是少受旱澇影響,不需要大量施用肥料,不排放污染物,還能保持水土、凈化環境并形成非常可觀的碳匯。
(四)作業過程由主要依靠人畜向大量使用機械轉變。農業供給側改革還必須借助先進的手段為其開路才能前行。大量使用機械代替人畜勞役是其一,既能在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降低作業費用,又能改善勞動條件、減少體力支出、縮小工農差別、增強勞動者的務農意愿、提高農業供給的可持續性,而且還能在抗擊災害、爭搶農時、技術規范精準實施、保持供給均衡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生產制作由依賴自然條件向借助裝備防控轉變。這是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前行的又一重要途徑。如在生產階段,霞浦縣萬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借助設備進行防控,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南美白對蝦仍能正常生長,實現了淡季不再淡的轉變,銷售價格反比旺季高出一倍以上。土地利用率成倍提高,占用費支出相應降低。在制作階段,安溪、華安等地的鐵觀音茶農利用空調“伺候”茶葉,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都能將鐵觀音茶青半發酵過程控制在最佳溫度濕度范圍,制作的茶葉質量大幅提高,賣出的價格也隨之攀升。
(六)產業發展由局限一次產業向融入二三產業轉變。這一轉變能形成相應的供給鏈,并帶來農業供給側的三大變化。其一,可以減少流通費用降低供給成本;其二,許多供給品經過中間環節加工得以增值,不僅可以實現均衡上市穩定供給,而且還能通過形成的供給鏈,做到以銷定產,避免出現農業供給的盲目擴張與壓縮,也便于獲取需求信息,為優化供給構成、提高供給有效性提供依據;其三,有些供給品經過二次產業的精深加工,不僅提升了檔次,還能帶來新的需求,或變無效供給為有效供給。如建甌盛州食品有限公司在實現板鴨供給鏈經營的基礎上;繼續引進新的加工包裝生產線,將鴨脖、鴨胗、鴨翅、鴨爪等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休閑食品,這些鴨副件的需求去處,也由居民餐室擴展延伸到休閑場所、旅行途中。再如福建中綠集團引進精加工生產線,將賣相欠佳的等外蔬菜產品加工成消費者喜愛的精品,實現了無效供給到有效供給的重大轉變。
三、建議
(一)做好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啟動及其后續工作。我國承諾到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這是為將碳匯作為農業的重要供給,并使之受到市場的拉動獲得長期持續發展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各有關方面務必按照預定的進程,努力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值得指出的是,交易體系的建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健全和完善。為此,各地還要進行認真的跟蹤考察,為健全完善工作提供依據。尤其是在交易中,買方總是組織化程度高的排碳企業,發聲渠道多、音量大,賣方總是組織化程度低的農戶,發聲渠道少、音量小,兩者呈一強一弱態勢,價格形成機制是否體現公平合理,很值得關注。
(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驅動和支撐作用。農業供給質量檔次的提升、數量的擴張,以及新需求的創造與引領,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和支撐。我國從事農業供給側經營的主體數量龐大、規模細小,組織化程度低,又廣泛分布在廣大農村,而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以大中城市為依托,兩者要緊密對接,實現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需要克服的困難確實不少。為此,有關方面應該出手,做好相應的扶持推動工作。首先,要大力提高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為科技創新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方便;其次,要在資源配置上采取傾斜政策,對于那些科技力量涉足較少的新領域,如森林、海洋碳匯領域,要在抓緊做好創新平臺建設的基礎上,組織科技力量開展協作攻關,盡快提供一批生產上急需的創新成果;第三,支持科研人員到主產區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發,讓科技成果緊貼生產實際;第四,為加工企業與高校院所牽線搭橋,鼓勵扶助兩者開展合作,開發新產品、研發新工藝;第五,支持鼓勵科技人員到具備條件的經營組織,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從事研發工作,開展技術服務。
(三)組織開展精細的農用土地使用區劃。農業生產經營的對象為有機生命體,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生長發育及收獲制作,其豐產特性和優良品質才能得到正常表現。顯然,做好精細的農用土地耕種使用適宜性評價并作出區劃,可以為供給者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即告訴他們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種植什么作物更合適,能形成更具優勢的供給。這對避免許多地方存在的盲目跟風種植導致供給質量欠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平和縣的蜜柚,利潤豐厚固然是引起大量盲目跟風種植的原因,但是,缺乏精細的農用土地耕種使用適宜性評價和區劃作為依據,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實際上平和縣的“白芽奇蘭”茶葉也是當地的名優特產品,也正是因為缺乏精細的農用土地使用區劃成果作為依據,造成了一些宜茶土地也被錯誤地種上蜜柚,直到經專家適宜性評價后才實行退果還茶。
(四)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為供給方提供預警信息。市場上一些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動,有的甚至大起大落,其原因皆為供給方的種養規模盲目壓縮與擴張所引起。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情形也是供給方絕對不愿意看到的,他們迫切希望避免卻苦于無從做起,非常無奈。既然市場機制調節不了,就應該借助計劃手段進行預警和提示。以解決養豬業的周期性大起大落為例,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正常狀態下的豬肉消費量,以及規模化養豬中獲得的技術參數,推算出合理的活豬供應量和母豬存欄數,再通過網絡隨時向養豬業界發布母豬的合理存欄數和實際存欄數。當實際存欄明顯多于合理存欄時發出預警信息,讓經營主體即時開始控制;當實際存欄明顯少于合理存欄時發出允許補欄提示,讓經營主體適當增加母豬飼養量。這樣,由于有預警和提示在先,母豬存欄數基本可以穩定,活豬供應量就不會大起大落。這種做法要比等到活豬飼養過量、肉價大跌后再出手干預,讓經營主體去掉一批母豬,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進步。美國、日本等國家豬肉價格波動小,其做法就是依據豬肉消費量確定母豬與活豬的合理飼養量。考慮活豬市場是全國互通的,實際上也是一體化的,建議此項工作由農業部牽頭,組織各省、區農業部門配合開展。
(五)為供給者延長供給時間拓展供給空間提供方便。農產品收成有很強的季節性,而有些消費需求高峰又往往處于節慶活動期間,兩者在時間上存在著不可縮小的差距。再則,優質生鮮農產品的產出有很強的地域性,卻又往往遠離消費旺盛的大都市,兩者在空間上存在著不可縮短的距離。這種時空上的隔離便成為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一道障礙。不過,只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供給者延長供給時間、拓展供給空間提供方便,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障礙就會完全被消除。如霞浦縣由政府牽頭,在海產品交易中心建成單個批次冷藏能力達5000噸的儲藏庫,為養殖戶提供鹽漬海參冷藏服務,避開了3月份收成季節集中上市,等到中秋、國慶需求行情好時出貨。再如福安市注意做好主產區對外路網建設,緊密連接國家快速冷鏈物流通道,確保優質鮮美的巨峰葡萄按要求在采后48小時內送達京城,與當地消費者成為“近鄰”,化解了“遠水”與“近渴”的供需矛盾。
(六)引導中小經營主體共同打造公共品牌。對于許多需求者而言,他們在選擇供給品時更看重知名度大、信譽度高的。顯然,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高度重視這種需求傾向。從目前的情況看,福建省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大、體量小,他們投放市場的供給品普遍缺的正是知名度和信譽度,很難博得消費者的看好。以產茶大縣安溪縣為例,茶葉經營主體數量多達數百家,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茶產品質量并不比名牌茶葉差,但由于缺乏附著于品牌之中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價格和銷量均受到嚴重影響,也給企業的生存帶來困難。對此,安溪縣政府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和“一個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共同使用”的思路,于2015年底,由安溪茶葉協會組織115家中小茶葉企業,統一打出安溪鐵觀音茶葉公共品牌——“行好韻”。運行以來在當地政府和茶葉協會的大力推介下,很快就在業界形成影響力,價格由原來的每公斤100元左右上升到300元。目前,加入“行好韻”品牌經營的茶葉企業也增加到200家以上,安溪縣的這種做法值得認真借鑒與學習。
(七)充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業屬弱質產業,資本積累相當緩慢而有限,而農業供給側改革又是在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裝備化、集約化等過程中實現的,資金缺口大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借助銀行信貸等金融手段必然的選擇。前不久,國家出臺了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政策細則,這意味著農業經營主體將擁有更多的抵押貸款通道。不過,從試點的情況看,銀行業界仍對風險防控疑慮重重,問題的關鍵在于評估與變現。對此,屏南縣的做法是引入小額貸款促進會,由該促進會成立500萬元擔保基金,貸款總額為2500萬元,然后,農戶將經營權抵押給促進會,由促進會對農戶經營項目進行審查和評估后予以授信,并向銀行作出擔保。莆田市花蛤養殖戶則是通過成立花蛤行業協會,并設立花蛤互助成長基金,與莆田市農商行簽訂產業鏈授信業務合作協議,獲得每年度高達5000萬元的貸款額度。由涉農組織設立擔保基金,并進行授信與擔保,是充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一種比較簡單可行且有效的辦法。
(八)切實維護好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流通秩序。供給者在經營領域進行創新,推出了深受需求者喜愛的供給品,必然會在流通中形成響亮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譽,并帶來豐厚的回報,但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流通秩序混亂,嚴重傷害供需雙方的正當權益。如地處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供給者,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進行創新,推出了以“金駿眉”命名的紅茶新產品,很快在大江南北走紅,緊接著,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假冒“金駿眉”茶葉跟隨其后,以低得多的價格搶占市場,造成了供給者的創新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需求者付出得不到正宗的供給品。為此,政府應該切實做好流通秩序的維護工作,防止供需雙方的正當權益受到傷害。一是宣傳普及商標法的有關知識,為供給者申請商標保護提供方便。這是國家為維護供需雙方正當權益作出的制度設計。上面提到的“金駿眉”茶葉就是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錯過了申請保護機會,被依法據實認定為是紅茶中的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不能作為商標注冊。二是安排行業專家借助新聞媒體,向消費者宣傳普及識別摻雜摻假或假冒產品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使假冒偽劣供給品失去藏身之地。三是拓寬專營專賣渠道,鼓勵知名度大、信譽好的供給品進入專營專賣渠道流通。這樣可以避免不法分子混入供給鏈插手流通事項。四是開展執法檢查,對摻雜摻假和假冒行為進行曝光,使其成為過街老鼠,并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進行相應的處罰,讓他們得不償失,不會再有邪念。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業廳)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