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偉
摘要:結合多年從事動物疫病診治的臨床經驗,對酮病的發病原因、癥狀、診斷要點、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希望能給農村奶牛養殖戶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奶牛;酮??;診治;預防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6-0019-01
奶牛酮病是奶牛產犢后幾天至幾周內由于體內碳水化合物及揮發性脂肪酸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功能失調的代謝性疾病,在農村奶牛養殖中常見。奶牛酮病可引起奶牛產乳量下降,乳質量降低,體重減輕,機能體質減弱,如不及時診治可導致奶牛死亡,給奶牛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 發病原因
該病是由于患畜體內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紊亂,血內積有酮體所引起。
(1)多因飼養不當,飼料內蛋白質、脂肪過多,糖類和維生素不足,致使血糖降低,肝臟作用增強,產生大量酮體而發病。
(2)高產乳牛運動不足,肝臟患病及胰島素產生不足,也往往引起該病。
(3)原發性酮病是因為懷孕、分娩和開始產奶時,機體內分泌系統和新陳代謝的負擔加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發生紊亂,產生大量酮體。過多的酮體進入血液引起酸中毒。酮體本身對機體也有毒害作用;繼發性酮病見于產后癱瘓、飼料中毒和前胃弛緩等病。
2 臨床癥狀
病初表現異食癖,前胃弛緩,反芻緩慢,胃腸卡他等。精神沉郁,嗜眠,步態蹣跚。常麻痹臥地,不能站立,頭頸向后屈于腹下;或狂躁不安,胸頸部肌肉痙攣,甚至全身抽搐。體溫降至常溫以下,呼吸減慢,脈搏增速。尿、乳、汗及呼出氣有類似于大蒜的特殊性氣味。尿液酮體試驗為陽性。肝臟叩診時,濁音界向后擴大至最后肋骨,向下至肩關節線;觸診時疼痛不安,腰椎反射明顯。
3 診斷要點
(1)多見于舍飼營養良好的高產乳牛,乳牛多數于產犢后發病,只有少數在產前發病。病初出現消化紊亂和異食癖。
(2)病牛常感覺過敏和興奮。如眼球轉動、頸部肌肉痙攣、吼叫、橫沖直撞等。之后運動失調,行走搖擺,步態不穩,易于跌倒,倒地后起立困難,站起后又跌倒,四肢癱瘓,不能站立,昏睡,其姿勢與產后癱瘓相同。呼吸、心跳減慢,最后昏迷而死。
(3)呼出的氣體、尿、乳有一種氯仿味或水果香甜味。
(4)具備“三高一低”特征性指標,即酮病牛表現為高酮血癥、高酮尿癥、高酮乳癥,檢查乳、尿含有大量酮體,血糖降低。
(5)剖檢可見肝臟和腎臟變性。
4 鑒別診斷
牛酮病與產后癱瘓的區別:
(1)產后癱瘓缺乏興奮癥狀,一開始就不能站立或呈昏睡狀,瞳孔反射消失。
(2)在治療中如注射大量鈣劑后病牛仍不能站立,就應疑患酮病,并做乳、尿的酮體檢查。
5 治療
改善飼養、增喂質優青干草或多汁飼料。停喂豆類精料,給以易消化的糖類飼料,多給多汁青飼料和干草等,加強運動可自愈。病重者可用藥物治療。
(1)立即肌肉注射可的松1.0~1.5 g或糖皮質激素200-400 U,每日一次。
(2)補充血糖,可用25%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靜脈注射,病重者加倍量,每日2次。
(3)靜脈注射10%氯化鈉溶液300~500 mL,20%安鈉咖10~20 mL,每日一次。
(4)中和血液的酸度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500 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或口服碳酸氫鈉20~30 g,每天2~3次。
(5)用緩瀉劑及健胃劑等輔助對癥治療。
(6)牛昏迷時可皮下注射胰島素80~100 U,并靜脈大量注射5%葡萄糖溶液。
(7)神經型的可靜脈注射8%水合氯醛硫酸鎂溶液100~200 mL。
(8)針灸:四肢麻痹時,可針灸大胯、小跨、腎堂、曲池等穴。
6 預防
奶牛酮病的預防與日常飼養管理密不可分。奶牛應在產前、產后嚴格控制干物質采食量,干奶期供應充足的并有一定長度的粗飼料,刺激瘤胃功能;日糧的改變應有過渡適應期,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奶牛懷孕后期應適當控制膘情,不宜過肥;妊娠期中或生產以后不易給精料過多,應多喂質優的青干草或多汁飼料,注意飼料的配合,不可偏食;應盡量每天保證奶牛做適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