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冬嫵
始建于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的李氏莊園,與四川大邑劉氏莊園、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山東棲霞牟氏莊園并稱全國“四大地主莊園”,2006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氏莊園即李家圩(李家西圩),位于安徽省霍邱縣馬店鎮西3公里西圩村,莊園占地70多畝,房屋最多時有430多間,現存房屋86間。有關宣傳資料記載,1949年前,莊主李夢庚擁有土地20萬畝,跨安徽、河南兩省的霍邱、固始、金寨、阜南、潁上五縣,佃戶4000家,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莊園之一。土地占有面積居全國地主莊園之首,是劉文彩的10倍。1952年元月17日,離農歷大年只有九天,一聲槍響,“中國最大地主”李夢庚的頭骨蓋被打飛,紅色的鮮血、白色的腦漿,撒滿一地。當天,安徽省霍邱縣在馬店區召開公判大會,到會的有本縣各區鄉和河南省固始縣的農民代表近兩萬人,會上有苦主一百多人用口頭或書面控訴“華東最大地主”李夢庚的“罪惡”,人民法庭當會宣判李夢庚死刑,立即執行。
關于李夢庚家族的真實資料,十分有限。民國十七年《霍邱縣志》載,李夢庚的父親李鴻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盡先選用主事”。李鴻祺以“鄉試中式第二十一名”中舉,他的朱卷,對我們研究李氏家族1903年以前的歷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據朱卷記載,李鴻祺家族的“始祖應聰明洪武二年(1369)由山東遷霍”。而當下關于李夢庚家族的資料,均標注其祖先從甘肅遷至霍邱。如安徽作家流冰的《探訪霍邱李氏莊園》:“資料顯示,李姓于明朝年間從甘肅遷至霍邱,其莊園建筑風格受山西等北方地區莊園的影響較大,這一點可以從建筑中的雕刻等細節中反映出來”。從山東遷到霍邱的李氏家族,到了李鴻祺這一輩,已經繁衍到了第十五世。李鴻祺字翼亭,號幼程,同治丙寅年(1866)二月十七日出生。李鴻祺中舉的1903年,李夢庚尚幼。
從李鴻祺的朱卷看,李氏家族也堪稱書香世家。八世祖為庠生(秀才),九世祖、十世祖、高祖均為太學生( 在國子監讀書的生員,亦是最高級的生員),曾祖李華本為國學生。李鴻祺的母親劉氏系秀才劉選一的女兒、貢生劉貫一的胞侄女。李鴻祺的胞兄李鴻謨,字遠亭,附貢生,候選同知;胞兄李鴻文,字漸亭,監生,湖北候補知縣,勛西縣知縣,欽加同知銜。
李鴻祺的父親李圖南,“字程九,湖北候補縣丞,補缺后,以知縣用,五品銜,賞戴花翎,誥封中憲大夫,隱居不仕,慷慨好施,捐修邑西灃河義渡,奉旨旌表,樂善好施,照例建坊,順直賑捐,倡首輪,安徽巡撫陳彝獎‘以仁安人匾額,重建皖豫通衢之紫河橋,行旅稱便,固邑鄰里撰有碑記。”陳彝于光緒十二年(1886)至十四年(1888)任安徽巡撫,為李圖南頒“以仁安人”牌匾。1928年《霍邱縣志》卷十二也有同樣記載:
李圖南,字程九,湖北候補縣丞,美須髯,儀觀甚偉。咸豐中首筑寨,結團一方,胥賴保全。性儉樸,而于修橋梁,施醫藥、設義塾諸事終身行之不怠。又嘗析產以畀戚族不能存者。光緒丁亥,倡義捐助,賑順直災,皖撫陳彝獎“以仁安人”匾額。邑西灃河渡,皖豫要沖,寬逾十里,為買舟設義渡,捐置田畝九頃,行旅頌之。邑令上其事于朝,旌以樂善好施,并準建坊。子鴻文,見“仕籍表”;鴻祺,見“選舉表”。
李圖南樂善好施,熱心于修橋梁,施醫藥,設義塾。在灃河設義渡,捐田九頃。光緒皇帝“以創立義渡,予安徽霍邱縣分發湖北縣丞李圖南建坊”。
李鴻祺朱卷“胞伯”一欄里,有胞伯二人:李照南、李道南。先說李道南,李鴻祺朱卷載,胞伯“道南,字丙山,候選參將,欽加副將銜,賞戴花翎,在營積勞病故,奉旨從優議恤,恩賞祭奠銀兩,遣官致祭予蔭襲世職,誥授武顕將軍。”
據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縣志》記載:“李道南,侭先候補參將。同治六年,安撫憲英翰奏,侭先參將李道南,隨營有年,屢立戰功。由懷慶追賊至太和,晝夜兼行,積勞過重,在營病故。懇將參將李道南追贈副將銜,即照副將立功后在營病故例從優議恤,奉旨準加副將銜,交部從優議給恤銀五十兩,減半祭奠銀二百兩。一次減半祭銀十兩,給予伊子八品監生,遣官讀文致祭。祭文由內閣撰擬,行知該故員家屬欽遵在案。”
同治六年,安徽巡撫英翰奏請從優議恤李道南,追賜副將,其曾祖父李永發、祖父李華本、父親李培才于同治六年被朝廷賜封為武顕將軍。其子李鴻志,授八品蔭生。
無論是李道南,還是李照南,清朝大臣英翰都與他們有過交集。英翰(1828—1876),滿洲正紅旗人,字西林。道光進土。曾任霍邱知縣、安徽巡撫、兩廣總督、烏魯木齊都統,是晚清歷史上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而成名的督撫之一。俘捻軍領袖張樂行,參與剿滅苗沛霖,招降馬融和,捕殺太平天國輔王楊秀清。關于他的事跡《清史稿 列傳》及其他相關的著作均有記載。左宗棠挽英翰:“遺訣酸辛,嗟膝下無兒,堂前有母;殊勛彪炳,看大江東去,冷嶺西來。”關于他的事跡《清史稿 列傳》及其他相關的著作均有記載。英翰去世后,清廷贈太子太保,復勇號,賜恤,謚果敏。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時,李道南是英翰手下的一名重要將領。
李氏莊園的的門樓屋頂為五脊六獸。五脊六獸是中國宮殿式建筑。在古代,“脊獸”被賦予了等級意味,除宮殿署衙廟宇外,民宅不得安脊獸。有特殊功名的,由皇帝特批敕建。安獸之脊叫作“儀脊”,以示殊榮。李道南是有特殊功名的人,李氏莊園的“五脊六獸”可能是同治、光緒年間所配。李氏莊園的主體建筑,應該是同治、光緒年間所建。
1992年《霍邱縣志》記載,清代咸豐年間,“當時掌管李家財產的是李道南、李亞南、李圖南弟兄三人,人們背后稱他們‘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他們十分迷信風水,在選擇建圩地址時,遵循‘靠山出人,近水出財,金銀都歸洼處來的觀念,將圩址定在青山環抱、綠水環繞的平畈中央。背靠銀珠山,面對馬鞍山,東傍長山,西倚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兩溪,從東西兩方匯流圩前,環李家祠堂,繞馬鞍山東流入城西湖。風水先生稱此處為‘藏龍臥虎之地。”1992年《霍邱縣志》所附的“李家圩世系表”顯示,李道南“咸豐中自辦團練任練總,鎮壓捻軍有功封為候補參將,同治時追贈副將”;李亞南“咸豐年間任阜陽三里灣稅卡官,因貪贓枉法被斬首示眾”;李圖南“湖北后補縣丞”。李亞南為什么會被“斬首示眾”呢?1992年《霍邱縣志》給出了繪聲繪色的描述: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翰因鎮壓捻軍有功升任潁州知府,李亞南前往投靠,當上阜陽三里灣卡官(稅務官)。他攔路、沿河設卡,對來往客商、船戶肆意加征苛捐雜稅,甚至沒收其財物,撈了不少黑心錢。遂在阜陽、潁上購房置地。船民、商人及當地市民對他恨之入骨,曾多次向官府控告,因有英翰庇護,不僅未告倒,李亞南反而變本加厲地橫征暴斂。為鏟除這個惡棍,船民們商定,輪流守候在碼頭上,等待出京的大官,向上控告。據傳等候三年,終于等到文華殿大學士、分管吏、戶、刑三部的大臣周祖培的親眷,由京城回河南商城省親。船民們殷情接待,船快到三里灣時,船民假稱要起大風,請求將“執事”收起,扯滿篷帆,駛過三里灣也未停靠。李亞南以為是大商船想逃稅,隨派兵乘船追趕攔截。上船隨意搜查辱罵,對年青女眷進行調戲。事發后,刑部派員嚴查。商民、船民、市民也紛紛控告李亞南種種惡跡。按清朝法律,本應抄家斬首。但英翰在奏折上只說“該員以官為家”,結果只將李亞南一人斬首示眾。據當地知情人說:李亞南死后運回本地時,有尸無首。李家請一木匠雕刻一個木質人頭(一說做一個面頭)安放其尸上,而后埋葬。
這是一段偽造的歷史與事實。現在關于“李道南、李亞南、李圖南弟兄三人”的資料,多為胡編亂造,其實歷史上并不存在“李亞南”這個人,“李亞南”是對詩人“李照南”的篡改與歪曲。當代關于李家莊園的所有文獻,幾乎都采納了“李道南、李亞南、李圖南”的說話,比如河南作家陳峻峰在《三次去李家花園》中寫道 :“遙想清代咸豐年間”,“清廷武顯將軍李培才之子李道南、李亞南和李圖南兄弟三人,站在跑馬崗的高坡上”,“李道 南一只手挽著絲綢長褂,另一只手指向了遠處青山環抱、綠水繞流的大野平畈的中央,沒有說話。但兄弟們從心里已經有了共同的認定:未來的一個浩闊的李氏莊園,就將在他們大哥手指的地方實施營建,平地而起。”陳峻峰顯然也認定李道南是李培才的長子,李亞南是次子。
李鴻祺朱卷“胞伯”一欄里,有胞伯二人:李照南、李道南。加上李鴻祺的父親李圖南,是兄弟三人。兄弟三人排行為:李照南、李道南、李圖南。“胞伯照南,字君山,歲貢生,署石埭縣訓導,欽加提舉銜,誥授奉直大夫,著有《伴鶴軒詩稿》待梓。”同治八年《霍邱縣志》卷九《選舉志 貢生》載:“李照南,十一年府庠歲貢,候選訓導,現署名石埭縣教諭,加提舉銜。”民國十七年(1928)《霍邱縣志》記載:
李照南,字君山,歲貢生,幼學京氏易,善星算,能望氣,占災異不爽。咸豐紀元,粵匪初訌,禍未及皖,照南曰:“長淮南北劫將至矣!”攜家避秦中居年余,忽謂土人曰:“此地將大亂,曷早為計。”皆以迂腐目之,不之信,后果騐,人服具先見焉。同治中,任石埭縣教諭,解組歸。皖撫英果敏翰深器重之,將為改官,立辭曰:“教職乃儒生之素,升遷非本志也。”遂歸隱自適所,著詩俱藝文中。子鴻濟,邑廩生。
民國 《霍邱縣志 藝文志》載,李照南著有《伴鶴堂詩稿》。可見,李照南是一位詩人,可惜其詩歌已經散佚。但李照南的個人歷史已經被真實地還原了,證實“李亞南的故事”純屬虛構,那些關于一個詩人的謠傳也不攻自破。2016年,筆者的小學老師、作家穆志強先生在李氏莊園二道門樓上方的橫梁上發現二組篆字,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即“如山、如阜、如陵、如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壽”,讓我們看到了建筑與詩歌的結合。
同治年間,李照南任石埭縣教諭。明清時代縣設縣儒學,是一縣的最高教育機關,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石埭縣當時屬于安徽省池州府,直到1959年才被撤銷,并入太平、祁門縣。從石埭縣教諭卸任后,安徽巡撫英翰準備晉升調任李照南,但他不為所動,隱居不仕,著詩立說。
李照南“幼學”的所謂“京氏易”,是指西漢著名學者、易學家京房所創立的京氏易學,京氏易學以善明災異而名聞于世,企圖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間一切事物相互關聯的模式,并企圖從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釋和預測一些事件的發生。“占災異不爽”的李照南,無論如何,也占卜不到自己會被丑化成被“斬首示眾”的阜陽三里灣稅務官。
李氏莊園的選址、布局、建筑技藝和磚雕、木雕、石雕都體現著易學文化,無處不浸潤著易經的智慧,可能與李照南有很大關系。
李氏莊園四面依山,門向朝南,面對平畈,山間清泉浸出,匯入護城河內。選址布局采用向陽視生原理,體現在住宅的建筑布局上,強調向太陽、利生命的觀念,與易學的“觀物取象”“法天象地”原則相吻合。《易傳·彖傳》中強調“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所以建筑也應順應山勢、水勢,順應自然,體現順天而行的原則,向陽背陰就是效法自然。
在李氏莊園中院三道門內,又對稱地分東西兩院,門樓上有磚雕。 東院刻“履素”,西院刻“行恒”, 字體蒼勁有力。“履素”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愿也。”“行恒”出自《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七卦:“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李家莊園中院大客廳對面的照墻上,刻有斗大的“知命樂天”四個篆字,語出《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通過李家圩第一座吊橋進入圩內,前排聳立三座門樓,按易學九宮構思布局,分東、西、中三道大門,門樓三間距離相等,門樓各為三間,共九間。李氏莊園二道門樓上方的橫梁上發現二組篆字,是《詩經》中的“天保九如”。李氏莊園一般房屋的臺階三至五級,西院堂樓的臺階為九級。這天陽之數“九”也就來源于《周易》乾卦中的“九”。在中國古人的觀念里,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奇數里最大的數字是“九”,“九九歸一”,故而古人對“九”這個數字特別重視,認為“九”可以代表陽氣最盛。 《易·文言》傳中說:“乾玄用九,乃見天則”。《楚辭·九辨》序中說:“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周易》是中國符號學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個符號,象征一定的信息,李家圩由于深受易學的影響,因此極具符號及象形優勢。
李家圩整個建筑布局,與《周易》中的神秘數字“三”聯系緊密。李家圩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院,一寨三宅都是采取走過式一線穿珠,從頭道大門向縱深踱近,中經四道大門,直到后堂樓,完全貫穿三條軸線。通過第一座吊橋進入圩內,前排聳立三座門樓,分東、西、中三道大門,門樓各為三間。 縱深向內過第二道吊橋,到第二道大門,建筑格局與前排基本相同。第三道大門,建有三個院子,每院建有正堂樓、東堂樓、西堂樓。第四道大門內,中、東、西三個院子都在一條橫排線上,中院有三間客廳, 東西中三院,都修有磚井,共三口。這種建筑布局與易學的關系都密不可分。《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大意是構成天、地、人的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系列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三個爻組成一個卦。“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最早、最明確、最系統、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思想。“三才之道”影響深遠。老子的“三生萬物”思想,實質就是三才生萬物的思想。《周易》本身與數字“三”也似乎特別有緣,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是由三個爻組成,這是最直觀的感受。
李氏莊園門樓屋頂為五脊六獸,正脊兩端塑有磚燒龍頭,龍須直探宵漢,仰天長嘯,十分威嚴。中國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種人造的獸,合稱“五脊六獸”。正脊兩端的獸叫“龍吻”,叫“吞獸”,是鎮脊神獸。 《周易》對龍作了完整系統的論述,并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以龍的變化來揭示兇吉利害和人事變化。《乾》卦描繪了龍的一系列狀態:龍或潛伏不露(潛龍),或翔于天空(飛龍在天),或在田中出現(見龍在田),或在水中跳躍(或躍于淵),或使身子伸直(亢龍),或把身子卷起來以至見不到頭(群龍無首)。
易學原理對建筑學有著深厚的影響,成為古代建筑思想的靈魂。因為有“善星算,能望氣”的李照南,李家圩建筑的布局、設計等都以易學理論為指導,也就不難理解了。對于研究古代建筑與易學之間的關系,李氏莊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標本。通過解讀李鴻祺的朱卷與民國《霍邱縣志》,還李照南作為詩人與易學研究者的本來面貌,我們也就明白了李氏莊園在建筑文化方面的真正內涵。
李氏莊園深厚的周易文化,證明了詩人李照南作為易學研究者的存在。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是如何被徹底改寫,丑化成被“斬首示眾”的稅務官李亞南?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年月,到處都有捕風捉影、胡亂編造批判材料的事情發生,多少人就是在先定性后補材料的運動中由無辜者變為罪人的,即使對清代詩人李照南的丑化也沒有脫離這一模式。李道南、李圖南、李夢庚,是不是都沒有脫離這樣的歷史敘事模式?對李夢庚家族的歷史敘事,可以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后現代的史學分析,向過去的歷史學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