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童

將原本收集甘蔗的碼頭改造成阿麗拉標志性的泳池。

從前的磚瓦也被收集保留,成為墻上一景。

螺旋樓梯可通至地下空間的水療中心。

糖舍餐廳。
從前,這里是陽朔糖廠,建于上世紀60年代,鼎盛時期,這里曾有200多名工人同時趕工,當時在廣西只有這一家糖廠,制糖的緊俏可想而知。于是231國道經過這里,而漓江也成了運糖的主要水上通道,甜蜜的事業熱火朝天。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千禧年左右,糖廠事業逐漸走下坡,老廠房也隨之丟空。但如今,它又被重視起來,在業主與設計師的努力下,本是幾十年歷史的青磚老糖廠,經過重新修葺,保留了本來的結構和形態,搖身成為一所富有設計感的度假酒店——阿麗拉陽朔糖舍(Alila Yangshuo)。
糖舍的公共區域保留了老糖廠的風貌——“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大字標語也被保留著。因此,住客首先體驗到的是一部分老建筑。酒店的建造構思來自直向建筑的設計師董功。
難度在于,這個廠房還肩負著大堂、餐廳、酒吧甚至水療中心的公共區域,下沉式設計令步入體驗更為精巧。值得一提的還在于位于地下空間的水療中心,繭形內部的螺旋入口,墻壁和地板選材也來源于施工期間的挖掘的地下巖石,仿佛深入喀斯特地貌的深處,隱秘而神奇。
主體建筑以外,你很難忽視那個偌大的泳池。在阿麗拉的精神氣質里,在設計師的眼里,泳池是酒店的另一張明信片。在陽朔的漓江邊,這個泳池也做到了極致——將原本收集甘蔗的碼頭改造成泳池。一池相隔,一邊是漓江山水,一邊是老糖廠。走進大樓,里面是1969酒吧,一個以糖和朗姆酒為主題的酒吧,它曾是糖廠的壓榨車間,改造之后,運用了朗姆酒的蒸餾車間原理,將酒桶安置在曾經的甘蔗石磨旁邊,造就出更復合的老時光。
新樓的客房部分,與這幾棟老廠房新舊交融。不過,新樓則是另外一番景象,董功將上世紀60年代的糖廠風格的竹元素納入考慮范疇,117間客房簡單明快的設計,與當地綠植環境也十分吻合,配以凝土鏤空壘造空心磚墻的光線游戲,房間的公共長廊也隨時間有了不同的光影形態變遷。董功在介紹這棟新建筑時說:“它當然是一個當代的建筑,我不太認同我們要去復古,當代建筑應該有當代的品質,它的空間性以及居住的舒適性。”
環保也是設計師考慮的原因,阿麗拉糖舍的所有材料都取自當地,既能突出本土特色,也可降低運輸能耗。“最終實現這個設計的關鍵節點就是整個壘造是用鏤空的方式,且每一塊混凝土磚是回字形的鏤空磚。這樣混凝土的材料用得最少。”從設計中衍生出建造材料,將陽朔當地的竹與水泥的混合,經過上百次的研發試驗,創造出竹膜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塊,這也是設計師的創新之處。
為什么不沿用舊糖廠的青磚設計?“我們希望有一定的差異性,不想那么簡單地就用青磚去呼應青磚。而且畢竟黏土磚的制造對環境有影響,所以我們就產生了使用混凝土的想法。”董功說。
及至夜晚,糖舍的輪廓會漸漸顯露,大山的背景處,隱隱還能看到《印象劉三姐》的燈光特效,把糖舍映襯得越發靜謐秀麗。一次把原生風景和現代藝術建筑結合的旅程,一些有回憶的片段,一處有感情成分的入住,甘之如飴,想起就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