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丹
[摘要]在語言學視角下,當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議題主要集中于普通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對網絡流行語的定義、分類與特征研究仍存在分歧,并呈現出研究范圍逐漸拓寬、研究內容縱向深入、研究方法更加系統與全面的趨勢。
[關鍵詞]語言學;網絡流行語;語言研究
[中圖分類號]H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4-0052-02
一、國內網絡流行語研究
國內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末,直到2000年《科學》雜志刊登周海中的文章《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才使網絡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首次被正式提出。網絡流行語是從網絡語言中分離出來的,它作為一個獨立概念產生略晚于網絡語言,因此國內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也相對較晚,大致始于21世紀初。早期研究網絡流行語的專著很少,如王驍煒的《實用網絡流行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網絡流行語》和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出版的《網絡流行風——網上聊天詞語妙用》。同時,用于搜集和解釋網絡流行語的《網絡時尚詞典》《最新網絡交際用語辭典》《新華網絡語言詞典》等也相繼面世。但這些著作多為工具書性質。可見早期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只停留在歸納與解釋階段,還未進行理論研究,后來才逐漸將其納入語言學范疇,如黃濤在《流行語與社會時尚文化》中介紹了網絡流行語的構詞方式,湯玫英在《網絡語言新探》中論述了網絡流行語的特征、類型及產生原因等。隨之相關的碩、博士論文也逐漸增多,如王存美的《網絡流行語語情調查》、常楠的《網絡流行語中的隱喻現象研究》、陳偉健的《網絡流行語研究》等。從研究視角看,早期學者都用普通語言學理論分析網絡流行語的定義分類、構詞方式、修辭特點、語言變異、語體語用等。后來轉向社會語言學,研究內容也從漢語言延伸至中外網絡語言比較及對外漢語教學等,呈現出跨學科的研究局面。從研究方式看,目前學術界占主導地位的是理論研究和案例研究,前者運用現有語言學理論與方法分析網絡流行語,以驗證或補充傳統理論,或是提出新的假設和問題。后者則是圍繞典型個案,聚焦于一個或多個視角展開分析,如葉開的《“呵呵”的社會學解讀》、牛子涵的《從“人艱不拆”看網絡縮略語》,而調查研究、實地考察、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較欠缺。
二、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研究
作為新興的語言現象,從語言學角度對網絡流行語進行研究是最多也是最早的。多數研究者從普通語言學視角出發,從語義角度研究網絡流行語的變異,如語義衍生及泛化過程、語義縮合轉用等,并結合例子探尋網絡流行語的變異規律、承載內容的演變及影響因素,著重研究了舊詞新意類網絡流行語,如2013年網聊最傷人詞匯“呵呵”的變異;或站在句法角度,從網絡流行語模式的來源、特點、生成機制等方面展開研究,著重分析其結構、語法功能等,得出了許多研究成果,如網絡流行語的語法功能和詞性靈活易變,外在形式從簡單演化到多樣,并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固定格式的慣用語體,如“甄嬛體”;從語用角度出發,或在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和道金斯的模因理論指導下,對網絡流行語的內涵特征、形成因素及過程、傳播效應及引導策略展開研究,考察網絡流行語遵循或故意違背了哪些傳統的語用學原則,探析網絡流行語的修辭特點等;或運用禮貌、合作、經濟等原則,心理模型語用推理等理論對性別稱呼語、指示語的生成和理解機制進行探討。
還有學者將網絡流行語視為一種語言的社會變體,交叉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角度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本質,探討其產生和變異的社會原因、表現形式及全新的表達功能等。學者大多肯定了網絡流行語對豐富詞匯數量、提高交流效率、反映社會狀況、了解大眾心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指出了它的模糊性、語意不明等缺點,并針對部分網絡流行語帶來的消極影響,提出了語言失范問題。如方毅華等人認為:“網絡流行語具有適應網絡傳播特性、彰顯草根文化、引發社會思考等正效應,同時具有形成網絡語言暴力、影響語言規范化等負效應?!雹俑事墩J為,網絡流行語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速度,推動了新聞事件的發展和信息公開,發揮了輿論監督作用;活躍了民間語文生活,影響語言文化發展方向,容易給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礙。②這類研究都注意到了網絡流行語的兩面性,在剖析具體案例的過程中探尋其產生的社會原因及對輿論風氣的影響,如陳澤星在《仰“浮云”之詠嘆,觀社會而長思——透過網絡熱詞解讀社會》③中提出:“網絡流行語不僅折射社會現狀,反映社會娛樂減壓心態,而且流露出網民對公權的質疑和諷刺,體現了網民在不斷增強的公民意識下,對自身話語權的爭取和對輿論焦點事件與社會現象的意見參與?!?/p>
可見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出發的學者,或以語言為中心,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研究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或立足語言的社會學,把網絡流行語視為材料去描寫和解釋社會行為,把網絡流行語當做社會現象考察。但無論哪種研究,都通過分析網絡流行語所反映的社會現狀,將研究內容深入到了社會轉型期矛盾激化、弱勢群體權利保護意識提高、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價值觀缺失、釋壓渠道不暢、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上,如網絡話語階層結構與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是否一致,網絡流行語能否體現出網絡社會新權力和新權威等,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
除此之外,對如“狗帶”“藍瘦香菇”等音譯及語音變異類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也隨著這些詞的流行而增多;還有學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將網絡流行語視為一種符號系統,探討其認知機制;從修辭學的角度以隱喻等作為理論依據,研究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征等;從翻譯學角度分析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語義、句法特征,提出翻譯策略,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將研究范圍拓展至國外,雖然其研究方法有待完善,但擴大了漢語網絡流行語在全球的影響。
可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學研究正在逐漸深入,但現行研究方法多為定性分析,鮮有定量分析及兩者相結合的研究。雖有許多學者結合語料對網絡流行語進行針對性探討,但所使用的語料比較單一,數量也不充足,很難通過個別案例探究整個網絡流行語背后的語言規律。據此需要建立網絡流行語語料庫,展開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從而進一步完善網絡流行語研究的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
三、網絡流行語的分類與特征研究
湯玫英按表現形式將其分為以完整的詞語形式出現的單純流行語和以一定的語言格式出現的格式流行語。④謝亞軍根據網絡流行語的外部特征和構成元素將其分為首字母縮略型、數字諧音型、符號語言型、漢語諧音型、舊詞新意型等。⑤伍凌從網絡流行語的構詞方式出發劃分出語義偏離、語法偏離、借形賦義三種類型。⑥可見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的分類各持標準,但對這些標準的界定還缺乏嚴密的限定,導致標準交叉重疊,歸類時模棱兩可。
此外,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特征的概括雖有相同之處,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概括不僅存在差異而且較為粗略含混,存在抽象、易造成理解偏差等不足。如李秉震把網絡流行語的特點抽象概括為“奢化”和“簡化”。⑦有學者將其特點概括成便捷性、口語化和娛樂性;有學者認為,網絡流行語是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系統,具有特殊的封閉性;還有學者指出,網絡流行語具有現實性和象征性、隱喻性和反諷性、衍生性和推廣性以及躥紅快和周期短等特征。
四、網絡流行語的正負效應與趨勢預測
站在語言學角度,學者們都肯定了網絡流行語的語義和形式創新,指出了其豐富語言和表達方式的積極作用,也指出要對不規范的網絡流行語及其給漢語帶來的負面作用進行規范和制約。但也有學者認為語言有自我凈化能力,網絡流行語和其他語言文化一樣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趨勢,順應適者生存的法則,不必強制規范。筆者認為,以上觀點各有道理,網絡流行語也會朝趨利避害的方向發展。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動態性極強的語言現象,它會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從而加快自身的更迭演變,自然進行新陳代謝,以適應“適者生存”這一演化規律。隨著時間推移和網民素質的提高,其中不文明、粗俗、輕佻只附著于熱點事件而流行一時的網絡流行語將逐漸被淘汰。
網絡流行語逐漸趨于理性化和現實主義。淺顯的字母縮寫詞等已不能滿足人們表達思想、炫耀文采的需求,用幽默的語言抒發生命體驗,在嬉笑怒罵中使用委婉含蓄且極具個性化的詞句,更能獲得大眾青睞,使之得到充分傳播。可見以諷刺口吻抒發社會生活體驗的網絡流行語將是新趨勢。
網絡流行語與“表情包”的聯系越發緊密。英國衛報稱:社交媒體正進入一個“無文字”的傳播時代。新奇夸張的“表情包”配上網絡流行語,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比單純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人們甚至脫離文字只用“表情包”就能達到更好的互動效果?!岸穲D”已成為社交媒體的常態,“表情包”也從靜態發展為動態,語音交流的發展可能會催生出“有聲動態表情包”,以滿足人們更好的試聽享受。
[注 釋]
①方毅華、羅鵬:《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現代傳播》,2011年第12期,第77頁。
②甘露:《熱點新聞事件中產生的網絡流行語的影響》,《中國傳媒科技》,2011年第12期,第43~44頁。
③陳澤星:《仰“浮云”之詠嘆,觀社會而長思——透過網絡熱詞解讀社會》,《文藝界》(理論版),2011年第7期,第258~260頁。
④湯玫英:《網絡語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9頁。
⑤謝亞軍:《網絡流行語的類型與結構特征探討》,《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第66頁。
⑥伍凌:《網絡流行語的構成方式及形成原因》,《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43~44頁。
⑦李秉震:《網絡語言的奢化和簡化》,《濟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第28~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