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
[摘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基層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文章通過分析當前基層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時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升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建議和意見,以期不斷提升基層博物館的建設和服務水平。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4-0061-02
博物館是傳遞和繼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和再現了真實的歷史,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社會教育和推動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基層博物館建設,提高基層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然要求。基層博物館以教育推廣、休閑娛樂為主要功能和發展目標,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基層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
(一)基層博物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
博物館收納的藏品和展覽品眾多,包括從生活用品、藝術作品和各種歷史遺跡。通過巧妙的展示和陳列,為廣大群眾再現了歷史場景,加深了群眾的文化記憶和歷史認同感。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公益組織,早在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四部門聯合下文,要求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費開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暫不實行全部免費開放。基層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后,讓更多的群眾有機會走入到博物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在這個過程中,無形地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素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基層博物館承載著社會教育的功能
一方面,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展示文化、自然遺產或遺址的重要公益性組織,主要通過采取獨特的藝術形式,通過展示和陳列文物來發揮教育功能,這種教育形式與簡單、單一的書本教育不同,博物館以更貼近歷史本來面貌的形式來“重現”歷史,給群眾以更生動、更直接的觸動和教育。另一方面,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吸納的人群更加廣泛和豐富,從幼兒園孩童到老人,從國內的群眾到國外友人,各種不同的人群都可以通過走入博物館,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利于更廣泛地開展社會教育,達到全面教育和提高廣大群眾文化素質的目的。三是博物館不僅通過展示和陳列館藏來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同時在展覽的同時也提醒人們要保護和愛護歷史文物,形成歷史文化遺產人人愛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三)基層博物館發揮著文化交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的建設,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要讓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活”起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交流作用。博物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聚集地,可以從中集中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文化。博物館不僅是本國文化的展示,同時也承載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博物館通過承辦邀請國外展覽、赴外展覽、互換展覽等形式,使不同國家的博物館之間通過介紹和傳播自身的文化傳統,達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博物館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當前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當前,困擾基層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問題是資金短缺導致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是各地基層博物館普遍存在的問題。基層博物館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館藏文物少。由于資金短缺,基層文物工作部門的文物征集工作十分艱難,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很多有價值的文物被民間收集,文物流失嚴重,導致基層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在數量和質量上不達標。眾所周知,館藏是博物館的生命所在,只有豐富多樣、價值較高的館藏文物,才能吸引廣大群眾走入博物館,而目前大多數基層博物館館藏十分有限,雖然實行免費開放,但對廣大群眾的吸引力不強,無法調動群眾參觀的積極性。二是基礎設施陳舊。大多數基層博物館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博物館建起來但后續的管理和維護跟不上,庫房、柜架、展示廳等設施經年失修,設施十分簡陋,安保措施落后,文物存在損毀和流失等問題隱患。
(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實行免費開放后,博物館成為廣大群眾休閑娛樂、學習熏陶的去處之一。但在開放的過程中,博物館的服務水平不能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一是人性化服務滯后。雖然目前有些基層博物館已經注重對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照顧,但人性化服務仍很欠缺。比如只有少數的基層博物館提供了殘障人士通道和休息區等基礎設施,針對盲人等殘障人士的數字化讀音等設備十分有限。還有一些博物館在陳列展示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特殊群體的特殊需求,降低了博物館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博物館里的藏品是無聲的,如何更好地展示藏品的藝術價值,講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宣教隊伍,宣講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博物館宣傳教育的效果。而目前基層博物館受經費和編制的限制,人才十分匱乏。工作人員有限,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沒有精力和時間進行培訓,業務素質水平十分有限。
(三)數字化程度亟需加強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數字化建設已成為博物館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博物館實行數字化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博物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也豐富了群眾的感官和體驗,但目前基層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認識程度不夠。一些領導對數字化建設不重視,數字化系統成了擺設,數字化建設與博物館業務建設相脫節,只關注形式上的數字化,比如數字化導覽、展示等,而忽視了博物館內部工作的數字化建設,導致數字化建設沒有真正地服務于博物館的業務工作,形成內冷外熱的局面。二是信息化建設滯后。一些博物館通過在網絡上進行文物展示、網上展覽等,但很多博物館的數字化展示大多局限于網絡頁面,頁面展示的內容和信息十分有限,沒有充分展示出博物館的藏品信息,甚至出現“僵尸”主頁,沒有定期更新,無法滿足群眾獲取信息的需求。此外,目前博物館的數字化局限于信息展示和查閱,網上展覽、網絡預約等服務和功能尚未開通和完善。
三、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探析
博物館主要為群眾提供學習、社會教育、休閑娛樂、科學研究等公共服務,是衡量一個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低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新形勢下,基層博物館必須明確工作理念,整合館藏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完善工作機制,為群眾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服務,不斷提服務水平。
(一)明確工作理念,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首先,從2008年國有博物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后,博物館要切實轉變工作理念,從過去的收費服務要轉變為免費服務,從坐等服務要轉變為主動服務,梳理“以觀眾為主”“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能搞“陽春白雪”,脫離群眾。要讓群眾參與到基層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中來,用群眾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廣大群眾走入博物館。其次,要滿足群眾不同的文化需求。基層博物館在進行展覽陳列時,要堅持基本陳列求精、臨時展覽求新的原則。參觀博物館的主體復雜多樣,作為基層博物館,要根據不同的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二)整合館藏資源,提高陳列展覽質量
陳列展覽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群眾對基層博物館的認可程度。基層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有限,要提高服務水平,必須巧妙整合館藏資源,打造有特色的精品展覽。一是陳列展覽要充分挖掘地區人文特色。基層博物館一般主要以展示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為主,因此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可將經常性展覽和臨時性展覽相結合,在傳統的展覽陳列模式的基礎上,可打造有特色、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臨時性展覽,既貼近本地實際,使展覽更接地氣。二是陳列展覽要堅持多樣性。一方面要堅持基本陳列要常新,基本陳列作為基層博物館展覽的重點工作,主要內容基本不變,容易造成參觀者的審美疲勞,因此要定期對基礎展覽進行改造,以調動參觀者“重復參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堅持臨時展覽的新穎性。可策劃有時效性強的節日臨時專利展覽,綜合運用時尚化的設計理念對空間進行布局,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三)強化服務能力,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
提升基層博物館的服務能力,首先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博物館人才隊伍。在明確博物館發展所需要的崗位人才的基礎上,提高選聘標準,增加編制,擴充人才隊伍。同時要做好博物館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充分發揮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宣教職能。其次,要加強合作,拓展博物館服務新空間。要根據面對群體的不同,結合農村、社區、學校等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巡回式展覽,將博物館送到群眾的身邊。可大力發展志愿者隊伍,緩解參觀者不斷增長和宣教力量不足的矛盾,將博物館的服務空間不斷擴容。再次,要加強數字化建設,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綜合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360°環幕影院、觸摸式導覽系統等數字化手段,豐富參觀者的試聽感受,激發了人們參觀和體驗博物館的熱情。
基層博物館的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地區公共服務建設水平的高低。新形勢下,基層博物館必須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讓博物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更貼近群眾,不斷提升參觀者的滿意度。不斷引進新人才,采用新技術,提高基層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加強數字化建設,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要切實將基層博物館的建設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參考文獻]
[1]翟宏友.議基層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5).
[2]周金金.淺析基層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提升路徑[J].黑龍江史志,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