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宇
在普通中國人眼中,松下只是家電企業。但這不是真正的松下。
東京臺東區的淺草寺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廟。寺廟大門叫“雷門”, “雷門”門前懸掛著高3.9米重700公斤的巨大燈籠。“雷門”和這盞燈籠,被視為日本民族文化的門臉,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光。
雷門在德川幕府時代早因火災被燒毀。今天的雷門是松下1960年出資修復的。據傳,1960年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因病前往淺草寺參拜。后來,為感謝病情痊愈,他出資修復了雷門和燈籠。因此,燈籠底座上寫下了“松下電器”四個大字。
正如中國人概念中的“電器”那樣,松下如今在普通中國人眼中,依舊只是家電企業。但這不是真正的松下。在日本,南都周刊記者看到了你所不知道的松下。
松下1918年創立,當時這只是一個家庭小作坊,由松下幸之助以及妻子、妻弟三人組成。妻弟正是后來三洋的創始人井植歲男。1927年,研制推銷了自行車用的方形燈具,從這一產品開始松下啟用了”National”的商標。同樣是在那一年,松下第一臺電熨斗誕生。方形燈具和電熨斗在當時的日本市場物美價廉、風靡一時。正如National的英文寓意“民族的,國民的”,當時松下幸之助創辦松下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國民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家電產品。
雖然在2003年,松下將全球的品牌統一成為“Panasonic”,在海外市場放棄了“National”品牌,但創立之初的“國家企業”的調性始終根植于松下文化之中。踏上日本國土,記者真正感受到,松下在普通日本人生活中幾乎“無孔不入”。
不僅僅是前文中提到的淺草寺燈籠,松下烙印還散布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者在淺草寺一家小店購物時發現,小店POS機上印著Panasonic這個詞。東京街頭電器城里,松下小家電品類繁多。“松本清”這種中國女性流連忘返的藥妝店里,松下新款吹風機是代購黨搶購的重點。
東京標志性建筑晴空塔高634米,是世界第二高建筑物。晴空塔上裝飾有近2000臺LED照明器具,每晚會有燈光秀。這些LED照明器具正是松下生產的。令人猝不及防的是,走在大阪關西國際機場還會發現,安檢時日本白領族在安檢口掏出的筆記本是Panasonic,候機樓電視機上的logo是Panasonic,登機舷梯上寫著大大的Panasonic,甚至連機艙娛樂系統依然還是松下制造。
對于日本人來說,無孔不入的松下很容易察覺,因為Panasonic logo總在不經意間進入視野。但對于中國人來說,松下往往隱藏在幕后,很難被人察覺。
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這一鋼結構建筑,由中國唐山松下分公司參與了焊接施工等全套技術服務。松下在里約奧運35個賽場安裝了72臺大型影像設備,觀眾在央視上看到的直播畫面,多數是松下影像設備制作的。讓人意外的是,北京地鐵多條線路的地鐵屏蔽門還是松下制造。風靡全國的共享單車,以及知名汽車焊接方案依然是松下焊接機器人完成的。
在松下AIS社(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公司),記者看到了松下在新能源、傳感器以及新材料領域的探索。能量高分子電池在同等電量的情況下體積減少了88%。AIS社工作人員介紹,直徑只有3.5mm、長度為1cm的針形電池,40毫米x65毫米,容量60毫安時的可彎曲鋰離子電池都在為日后可穿戴設備以及便攜式設備小型化鋪墊道路。
事實上,松下也是特斯拉的成就者。2016年,松下與特斯拉展開合作,共同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曾用“特斯拉的心臟就在日本 ”來形容雙方合作關系。

不僅是新能源領域,松下AIS社在成像雷達、二氧化碳傳感器、溫差傳感器以及運動傳感器等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創新也在為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乃至工業自動化提供解決方案的支持。今年4月上海國際車展期間,松下與北汽合作研發的自動駕駛演示也曾驚鴻一瞥。
剃須刀、吹風機、POS機、LED照明燈、筆記本、登機舷梯、地鐵屏蔽門、電視影像設備、自動焊接機器人、傳感器、雷達等看似毫不相關的產品放在一起時令人不禁迷惑,松下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在中國人的固有印象中,松下是家日本傳統家電企業,但現在的松下與其說是一家硬件公司,倒不如說是一家解決方案公司。只是,這些B2B業務和普通人相距甚遠,很難感知。
藤澤,地處日本湘南地區,位于神奈川縣南部,是日本本州東南部沿海城市。藤澤距東京僅一小時車程。藤澤SST項目是松下對未來的集中思考。藤澤SST全稱是Fujisawa Sustainable Smart Town(藤澤可持續發展智慧小鎮)。小鎮占地19萬平方米,耗資600億日元,原址是松下1961年在關東地區設立的家電工廠。工廠廢棄后,2014年松下與藤澤市政府決定將其改造,預計在2018年完成。目前已經有400戶居民入住,按照規劃,小鎮未來將容納1000戶居民,總人口為3000人。小鎮中全套家電、能源、智慧家居以及裝修解決方案全是由松下完成的,在日本被視作未來智慧城市的樣板。
記者走進藤澤SST便發現,小鎮令人最深刻的幾個關鍵詞是節能、防災和養老。
小鎮南側有一塊全長400米、共計414片發電板的發電區域。小鎮所有房屋屋頂都設有太陽能發電板,發電板和每戶的能源可視化系統以及蓄電設備連接。藤澤SST管理株式會社員工平田直子稱,小鎮每一戶居民收集的電量都能夠滿足使用,節余部分還能出售,電費基本能夠保持收支平衡。而小鎮節能目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30%以上,與1990年相比二氧化碳量削減70%,與2000年相比生活用水量節約70%。
防災細節也處處體現。小鎮每戶設有充電樁,和家庭蓄電設備相連。災害時,連接充電樁的電動汽車可反向供電。在一間已經精裝修的公寓中,記者發現墻角一共有兩個插座,一個白色、一個綠色。綠色插座連接蓄電池,(平時也可以使用)在災害時會啟動。現場工作人員演示,一旦發生地震等災害時,室內電視會自動開機彈跳出災害信息,引導避險。小鎮廣場設有蓄電設備、隱蔽水龍頭甚至是聯通下水道的簡易廁所。平田直子稱,這些設施都是為防范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及海嘯等類似災難準備的。

日本老齡化嚴重,城市中小鎮中30%是50歲以上群體,小鎮因在社區內設置了“地區一攬子護理系統”,主干醫院、藥房、診療所、上門看護站,這些醫療設施利用ICT和護理養老院、服務型老年住宅相連,可以實現居民健康信息的管理。
在離開這間公寓時,記者問到價格問題。平田直子介紹,這間110平方米的公寓售價約6000萬日元(約合375萬元人民幣),物業費是12760日元/月(約合800元人民幣)。這個價格雖然在日本也不算便宜,但依舊超值。
5月23日,記者拜訪了臺場東京松下中心。在東京松下中心,松下品牌交流部主管山中美緒介紹了松下的四大事業公司體制——電化住宅設備機器公司、環境方案公司、互聯解決方案公司以及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公司。四大事業公司的業務范圍橫跨家電電子、家居建設、車載系統以及IoT、IcT、航空、新能源、工業自動化等各個領域。在松下聯結營業額中所占比重分別為29%、19%、13%以及31%。從這個數據來看,家電以外的其他業務早已成為支柱。
2014年2月,美國《商業周刊》曾刊載一篇名為《Panasonic Revives as Other Japanese Tech Giants Falter》(日本科技巨頭一片慘淡。松下獨自復蘇)的文章。這篇文章援引知名評級機構穆迪高級信用官MakiHanatate的話稱,“The company has been mak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ts business restructuring。”(松下已在業務重組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這種改變在松下財報中可見一斑。從2015年的2303億日元,再到2016年的2768億日元,松下營業利潤近兩年來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在諸多業務變革的支撐下,松下預計2017年營業額將達到78000億日元,營業利潤為3350億日元。
對于松下來說,變革不僅僅集中在業務上,也在組織人事上有所體現。松下業務變革和組織變革幾乎同步推進、相輔相成。
二戰后,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首創年功序列以及終身雇用制,在動蕩的年代,年功序列制穩定了人心,也被其他日企廣泛使用。不過,首創者松下為適應時代,在2015年4月全面廢除了年功序列制。
松下互聯網解決方案新任社長樋口泰行是這場組織變革的縮影。時隔25年,經過五次跳槽后,今年2月樋口泰行回到松下,《日本經濟新聞》在今年2月26日用《日本マイクロソフトの樋口會長、パナソニックへ異例の出戻り 》(《不尋常的回歸,日本微軟樋口會長重返松下》)一文報道了這一事件。
1980年,樋口泰行大學畢業后進入松下,在松下焊接機事業部擔任工程道。樋口泰行曾在自傳《愚直論》中談到,“學生時代他總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他生在大阪,上大學也在大阪,曾經想一輩子在大阪的企業工作。”進入松下后,他的父母以及親朋好友拍手稱快,認為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樋口泰行最初對苦累險的焊接工作并不喜愛,一度產生辭職念頭。但他信奉“將T字形的豎線(在某一領域深入鉆研的強度)和橫線(廣闊的知識結構和人脈)平衡伸展”,于是這份工作堅持了12年。
“T字形”的價值取向此后延續在樋口泰行的事業軌跡之中。讓他從工程師成為了職業經理人。離開松下后,樋口泰行曾任職波士頓咨詢、蘋果、惠普、大榮、微軟等多家公司,從事領域也包括消費電子、零售。《GQ》雜志日本版曾經用“「プロ経営者」なのですね”(這是個職業經理人)來形容樋口泰行。

松下互聯網解決方案公司社長樋口泰行。
在采訪中,樋口泰行談道,當初他進入松下時,大家保持著一輩子在一個公司工作的習慣,“我換過5次工作,而且我所工作過的公司歐美系企業比較多,這在日本比較少見。”
當問及過去的五段工作經歷對他有何影響時,樋口泰行思考良久后回答稱,這讓他擁有更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如果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容易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么,通過其他公司的經驗,能看到別人正在做什么。”
在樋口泰行看來,日本大公司,特別是經歷過日本高速成長期的大公司特點是,能夠一直用同樣的戰略取得成功,“但現在不比當年,不改變是不行的。”松下當下的變革正是他在微軟、惠普曾經經歷過的。他曾經任職過的微軟、惠普都在業務調整,用樋口泰行的話來說,“以前賣電腦的公司習慣將商品一次性賣光,現在改成銷售云服務。但很多員工對此是有抵觸情緒,從方法到組織變革從現實上講比較困難,這類似松下硬件到解決方案的變革。”
變革需要空間,也需要柔性。樋口泰行艷羨中國商業環境中的“柔軟性”。今年4月,樋口泰行曾經來到綠公司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年會。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甚至談道,“我聽說北京自行車有一半是共享單車而且有超過10家共享單車公司。我看到了中國的柔軟性,驚訝其中的能量。”
松下2018年將迎來100周年。中國企業艷羨松下這樣的百年企業。2015年,阿里創始人馬云曾經在公開場合談道:“每人都想做百年企業,但沒人能活一百年。”樋口泰行則向記者談道:“持續100年的企業必須經常進行變革。”
99年來,松下企業幾經起伏。1929年大蕭條讓松下步入困境,二戰后松下重新開始,1973年石油危機讓松下赤字嚴重,走過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再到今天成為日本企業重振復興的標本。松下站在電氣化到信息化變革的浪尖,幾乎見證了人類社會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今天的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