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乾隆五年,泰山之頂的碧霞元君祠發生了一場火災,大火過后,產生了載入中國書法史的嚴重后果:近兩千年前由秦朝丞相李斯書寫的《封泰山碑》殘石不翼而飛。碑石原存于道觀的東殿,按理說石頭不怕火燒,顯然是有人趁火打劫。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求學于齊國的荀況。他恐怕是中國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最早的實踐者之一。后來他做了秦國的大官,幫助秦王滅了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齊國和楚國,一為自己的留學之國,一為生養自己的祖國。他個人的仕途也走到了頂峰,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秦始皇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
滅六國的戰略是李斯幫助秦始皇定下來的,簡而言之就是“遠交近攻”和“各個擊破”。秦國先與不接壤的燕國和齊國交好,安撫楚國和魏國,專心致志進攻相鄰的韓國和趙國,而其他四國坐視不管;韓、趙被滅國后,再騰出手來滅掉魏國和楚國,接下來滅掉燕國,最后滅了齊國,一統天下。
在戰國群雄逐鹿之時,得魚鹽之利的齊國是秦國最強勁的敵人,因此也被秦國作為最后啃掉的硬骨頭。六國被滅后,殘余的舊貴族當然不會心服,尤其是距離首都咸陽千萬里之遙的齊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頻繁地東巡,就是要防范反抗勢力死灰復燃,而齊是他巡視的重點地區。始皇帝先后共有五次大規模出巡,其中東巡四次,先后刻石七塊以記功:嶧山、泰山、瑯琊各一塊,之罘兩塊;另外,碣石、會稽各有一塊。—齊地占了七分之五。
刻石泰山更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泰山是萬山之宗,當然是齊國人精神的寄托。始皇帝橫掃六合后,以封禪泰山的形式來宣揚自己得到天下的合法性,也是對山東六國進行一種精神上的碾壓。那么撰文并書寫的,當然非大秦帝國第一才子、日理萬機的丞相李斯莫屬。
不知道李斯在書寫《封泰山碑》時,是否想到了年輕時在故鄉上蔡目睹廁中之鼠的感慨?《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從此發憤圖強的李斯一方面不遠千里去齊國拜第一學問家荀況為師,學習經史和帝王之學;另一面則觀察天下大勢,尋找可以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的“糧倉”。李斯找到了,那就是經過歷代國君勵精圖治而國勢強盛、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秦國。
秦王用六國之人才滅了六國,李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滅了六國后,必須要統一文字,統一思想。先后做過廷尉和丞相的李斯又是第一高參。兼任“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的小篆。
統一文字是大功一件,后世沒有什么爭議。而李斯做了兩件大為缺德的事,讓人詬病不已。一是害死了荀況另一位高足、李斯的有力競爭者韓非;二是推動了秦始皇鉗制思想,最終導致焚書坑儒。他如此建議秦始皇:“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讀書人整治讀書人最有辦法。李斯這種做法,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不時地被人效仿。等始皇帝駕崩于巡視途中,他同意了趙高的陰謀,矯詔賜死始皇帝的長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帝,也開啟了自取滅亡之門。趙高就像當年他對待韓非那樣,向秦二世進讒言,以謀反罪將李斯滅族。在獄中他追悔莫及地說:“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李斯和兒子一起腰斬于市。
可惜一代大才,以客卿的身份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卻落得了那么個下場。如果歷史再給李斯一次機會,他還會選擇做“倉中之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