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也迅
【摘 要】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中服務大眾,堅守底線,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新媒介環境進行探究與分析,為新聞記者在適應新傳播環境的課題上總結出三點建議,表達關于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角色轉換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媒介技術 傳播環境 角色轉換
在互聯網信息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今天,無論是真假難辨的新聞內容,還是層出不窮的標題黨,或是利用新聞進行炒作等等行為,都為新聞傳播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樣魚龍混雜的新聞傳播環境,如何維持專業媒體權威性公正性,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眾,所有新聞記者都應對其深入鉆研。
一、由信息采集者轉向真相求證者
互聯網到來之前,傳統媒體是信息傳播唯一有效途徑,在任何領域新聞傳播過程中都需要新聞記者擔當著信息搜集者角色。而自媒體時代,正是從傳播途徑上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掌握第一手消息,且任何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麥克風,可以表達個人態度。對于政府機構、企業團體、社會組織來說,更是可以自行建立網絡媒體平臺,將信息更加快速且便捷地直接發布,不依靠任何新聞記者的采集和編寫的情況下,進行自我發聲。如今,很多企業官方微信平臺和微博大V等自媒體,通過長時間的運營和管理,已經受到了互聯網用戶的青睞,其所具有的影響力甚至不亞于傳統媒體。
自媒體讓人們從單一的信息接收身份轉變成為了信息源頭,也就是信息的發出者,這一轉變讓信息略過新聞記者的采集過程,就已經進入了媒介傳播的環節,這弱化了新聞記者采集信息的作用。2016年的“女子在如家旗下酒店遭男子襲擊事件”,此事件一經微博與微信爆出,便受到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該事件最早是由當事人在微博爆出的,可見,在自媒體時代,很多熱點新聞已經不是專業記者最先發布的,而是由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發布。然而,這些信息由于是非專業記者采集或親身經歷而發布的消息,其真實的比例究竟有多高,是我們信息受眾群體無法去考量的。由于網絡信息較多,信息的質量更是良莠不齊,其中也有虛假新聞的存在。在這些互聯網信息擴散的過程中,就需要專業的記者,憑借專業知識以及職業道德修養,去鑒別這些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在剖析事件始末的同時,努力求證事件的真實性,做到一個合格的真相求證者,確認事件為真實事件后,要讓傳統媒體介入強化議題,如為虛假事件后,要及時地發布權威信息進行辟謠。在當前媒體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更要嚴格堅守職業道德,認真地履行記者的職能,將熱點事件更為全面、透徹地呈現在公眾眼前,以傳遞出最真實可靠的消息。
二、由事實呈現者轉向資源整合者
自媒體出現后,原有的信息單向式傳播已被徹底改變,在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趨勢下,許多民眾都加入了信息傳播的大家庭中。在此期間,很多熱點事件都是從民間傳播開來,且這些信息由于表達方式的自由化,令受眾更容易地接受。在這樣新的信息傳播模式下,傳統媒體的記者如果依舊按照過去的工作模式,只是一味地將事件的事實呈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如此單調乏味的模式已經無法讓公眾對于信息需求獲得滿足感。面對這樣的競爭壓力,傳統媒體的記者若想重新把控新聞傳播,就需要對新聞產品的內容進行更好的改善。如今的大眾越來越注重信息內容是否優質,而專業性較強的傳統媒體記者恰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所以當下傳統媒體的記者需要自身工作從事實呈現轉變為資源整合,才能更好地匹配公眾的要求。
三、由新聞傳播者轉向公共利益捍衛者
隨著自媒體變得越發重要,新聞的傳播方式也改變很大。區別于傳統媒體時代,現如今,新聞傳播者已不再是專業記者的獨立屬性,每個自媒體人抑或是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參與到新聞傳播的人群逐漸壯大,但參與人群能力卻參差不齊,這就造成許多業余的新聞傳播者為了博取眼球而過分夸張新聞本身,忽略了對公共利益的維護。
近年來有不少新聞涉及一個共同的字眼——自殺。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很多報道都是以自殺新聞來獲取公眾注意力。報道自殺的目的實則為警示社會、教育大眾、引發反思,并助推社會的發展,但很多新聞的焦點則放在這些自殺者的身上。比如歌手喬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的事件,媒體報道的重點多為其自殺的原因,或是否為自殺等。這些媒體以注意力至上原則取代了社會公共利益至上原則,這種做法是極為失當的。在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記者就要從新聞傳播者的角色中轉換為公共利益的捍衛者。傳統媒體的記者不應過分著眼于新聞事件播出后的轟動性,應以捍衛社會公共利益為重點,不對新聞事件過分炒作、過分渲染,以啟迪受眾為主,才能更好地履行專業記者的職責。
結論
隨著自媒體日趨完善,不斷取代著傳統媒體,新聞領域許多理念已經發生非常大之變化。專業記者在如今媒介環境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職業記者如今已經沒有率先掌握一手消息的機會,“搶獨家”更是天方夜譚。雖然這對職業記者的工作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如果在新環境下,職業記者能夠合理地進行角色轉換,也能夠從容地面對挑戰,牢牢把握住機遇。職業記者只有憑借專業知識,求證事件的真實性,用優質的內容來獲取公眾的滿意;積極地學習借鑒自媒體中優秀的內容,將其進行深度整合,以發出專業媒體的聲音;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做一名合格的公共利益捍衛者,嚴格履行職業記者的操守,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服務于大眾。
(作者單位:鐵嶺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