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乙
【摘 要】新聞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生活,融入人民群眾中去,才能避免寫浮于表面的“官樣文章”,才能發掘出無窮無盡的新聞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真相。
【關鍵詞】走轉改 深入基層 官樣文章 新聞資源 還原真相
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曾說過,做一名合格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除了深入群眾,沒有其他捷徑可走。“新春走基層”活動正是大連新聞人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寫出好作品,解決民生問題的一種切實踐行,也充分體現了“走轉改”的要求。事實上,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不僅是“新春走基層”,而是“天天走基層,日日‘走轉改”。相信很多一線新聞記者都跟我有相同的經歷和感受。
深入基層 避免寫浮于表面的“官樣文章”
去年3月份,市領導在對瓦房店地區企業進行走訪調研時曾提出:希望企業家能提升意識,成為創新的主力軍;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下去解決問題,深入企業辦實事,為企業擺脫困境提供助力。為此,《新商報》編委會策劃了一組名為“區動力”的專題報道,我作為其中一名主力記者,在當年3月至5月份的幾個月內,深入瓦房店、莊河、普蘭店、金州、長海縣等縣市區,采訪了幾十家企業,走進工廠車間,貼近工人群眾和企業家。采訪期間,我們報道組費盡口舌地各方協調聯系,起早貪黑、舟車勞頓的萬般辛苦都自不必說,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深入基層的調查采訪,抓取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細節,使得本來容易做成“官樣文章”的一組報道煥發出新的面貌,成為一組準確反映企業當前困境,企業家當下關切,以及它們在困難中突圍的心得及所獲成就的良心報道、品質報道,深受各方好評。
在“區動力”報道中,有一次,我和攝影記者等一行去位于莊河偏遠鄉鎮的一家做塑料包裝的民營企業采訪。剛接觸時,該企業董事長以為我們只是去他的企業“走個形式”,做做“官樣文章”,于是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摞子資料遞過來說:“你們想要的內容我都準備好了,咱先喝點好茶,然后去吃飯。”我們拒絕了他如此“熱情的款待”,而是深入到企業的車間和倉庫,推心置腹地與該董事長嘮家常,談知心話,從而打開了他的話匣子,聽他道出了當前從事實體經濟企業所面臨的諸多壓力和挑戰,以及該企業在困境中積極轉型求變所取得的突破。在近一天的采訪中,我們一行中午在其食堂匆匆吃了一份工作餐,然后就繼續工作。采訪結束時,該董事長感慨地說:“我相信你們不會寫那些不痛不癢的‘官樣文章。你們今天把我的企業走了個遍,也問了個‘底朝天,我很期待你們用腳、用眼睛寫出的文章啊。”
通過參與“區動力”這組報道,我深刻感悟到:只有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和現場,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新聞發生,掌握最客觀的情況,才能避免采寫浮于表面的“官樣文章”。而只有不寫這種“官樣文章”才能增強記者與人民群眾的貼緊感,贏得記者應有的職業尊嚴。
深入基層 能夠發掘出無窮無盡的新聞資源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冗長中不斷尋求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對于很多身在一線的記者來說,這都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命題。對此,我給出的答案是:到基層中去,到熱火朝天的生活中去,那里才是有價值新聞線索的源頭,才是新聞資源的寶藏。比如,去年秋天,面對一派熱火朝天的秋收景象,《新商報》編委會一直在尋求一次“不尋常的出手”。后來,我們想到要做一組關于“小品種的秋天”的新聞報道,即選取大連地區一些有特點的“小品種”農業產業,聚焦它們的興起和成長,從而切中秋收的時令性大話題,且反映出大連現代化農業在產業方向上所取得的成績。同時,通過推介那些有著巨大的財富潛力的“小品種”農業產業,給廣大農民群眾提供致富方面的信息和參考。
方案確定下來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去哪里尋找那些有新意、有代表性、有借鑒意義的“小品種”農業產業呢?為破解這一問題,我深入大連農科院、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市農委相關處室,并且咨詢、請教了很多農業企業負責人和種植大戶等,從中選出了一批“小品種”,然后優中選優,最終確定了大果榛子、板栗以及軟棗獼猴桃三個有特色、有規模的“小品種”農業產業。接下來,我深入莊河、普蘭店、大連開發區等栽種基地,現場考察和調研了這些“小品種”農業產業,深度采訪它們各自產業發展的現狀、所遇到的困難、未來發展前景等,在9月份先后呈現了《“突然”長出來的小品種》《大果榛子的意外之喜》《大連板栗的跌宕20年》《一顆偶然的軟棗獼猴桃》《努力奔突下的思考》等一組深度財經報道,成就了一組成色很足的“秋日報道”,既不同尋常,又深入客觀實際,踏踏實實,沒有嘩眾取寵,得到了各方好評。
深入基層 可以破解“想當然” 還原真相
如果說新聞記者與普通大眾有什么不一樣的話,那么,我認為就是:記者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權利深入基層、趕赴一線、零距離抵達現場,由此破解各種“宅在家里”所產生的“想當然”,并逐步披露出真相。這個過程往往是艱辛的,但同樣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正是一名記者的幸福感和職業榮譽感所在,彌足珍貴,值得珍惜。
比如,大連人一提到星海灣商圈,通常會“想當然”地認為,那里的夜晚燈紅酒綠,饕餮大餐之外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然而,去年3月份,我曾用腳步實地丈量了一次星海灣商圈,一家一家地計數餐飲店的數量和名字,并進入每一家餐飲店采訪,雖然屢屢被拒之門外卻絲毫沒有灰心氣餒。這樣大半天實地采訪下來,結果嚇人一跳:星海灣商圈中的餐飲店比鼎盛時期少了一半以上,很多名噪一時的餐飲名店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銀行、證券公司、海外代購線下體驗店、商會等等新型社會組織,這些變化清晰地折射出時代變遷和不同行業的興衰浮沉。于是,一篇以走酸雙腿、“厚著臉皮”為代價采寫出來的新聞調查稿件——《星海商街變形記》見報了,刺破了之前很多人的“想當然”,把快速變化迭代中的嶄新星海灣商圈呈現在讀者面前。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再比如,在如今家家有電腦、人人玩手機的時代,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網吧生意應該十分冷清,甚至干脆沒有活路。能夠對此進行佐證的是,幾年前,確實出現過一波網吧關門潮。然而,近期,記者深入大連網吧行業卻了解到,經過上一輪洗牌之后,已經升級為網咖的網吧行業已煥發出新的生機,甚至形成了利潤可觀的網娛行業。許多具有創新意識的連鎖網咖生意紅火,場外資金也紛紛涌入該行業,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資本是聰明的,如果看不到發展前景和盈利空間,它們是不會角逐該領域的。
深入到更新換代的大連網娛行業,我采寫了《大連網吧意外復活》這篇財經報道,披露出這樣的事實:如今的網咖已經擺脫了一些傳統網吧藏污納垢的形象,升級成年輕人合作打聯機游戲、交流休閑、交友娛樂的一個新平臺。這種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的采訪報道破解了之前的“想當然”,把真相還給讀者,由此為傳統主流媒體贏回了一份生存價值。
(作者單位:大連新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