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齊魯梁州,人杰地靈,歷代才俊輩出。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著名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周越、魏晉時“世界古代數學泰斗”劉徽、現代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優秀散文家李廣田皆出于此處。而今,昔日的文化圣地又涌現一位當代書法家——趙立新。
趙立新,字“琴聲”,1952年生,山東鄒平縣人,原解放軍某部政委。先生溫文爾雅、氣宇軒昂,多才多藝,書琴俱佳。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家聯誼會北京藝術創作中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理事,北京時代金城書畫院藝術顧問,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會理事、北京軍韻京劇社社長。
趙立新從小聰慧過人,受父親熏陶愛好書畫與京劇,尤其鐘情書藝。每日都要臨摹諸家名帖,這為日后精研書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十幾歲時就名揚鄉里,成為寫書法、拉二胡、伴奏京劇樣板戲樣樣都在行的藝術多面手,鄉親們的春聯,學校和村里的宣傳欄及文藝活動都少不了他。1972年,他應征入伍后努力上進,表現突出,多次立功受獎,從一名普通戰士逐漸成長為一位出色的部隊領導。他在40年軍旅生涯中,不管崗位如何變動,工作之余總是勤研書藝,癡心不改,書法水平與日俱增,為推動部隊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趙立新研習書法先從顏、歐、柳、趙四大家楷書入手,爾后又習二王、張旭、米芾、懷素等諸家行草書。數十年來,從未間斷對書法孜孜不倦的追求。曾先后得到了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歐陽中石、韓紹玉、蘭玉松等名家的親切教誨,加之幾十年的筆耕不輟,博覽精思,厚積薄發,學古人之精髓,創自己之特點,精小楷、善榜書與行草書,作品逐步形成了取法于古、筆墨奔放、遒美勁健、峻偉灑脫的風格,成為國內及軍界名氣大振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在國內各種大賽中屢次獲獎,并多次被《解放軍報》《十月》等報紙雜志作為刊頭和標題書法登載。
2007年,他參加“迎香港回歸十周年國際書畫大賽”榮獲優秀作品一等獎;2008年,參加“迎奧運國際書畫大展”獲金獎;2009年,他曾先后為中央電視臺書寫了“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為北京良鄉重建的太平寺書寫“大雄寶殿”匾額,同年參加“和平杯”全國中老年書畫攝影詩文大賽,榮獲一等獎;此外,又先后榮膺紀念范仲淹誕辰1020年全國書畫大展金獎、第二屆全軍軍營廉政文化優秀書畫作品展入展并獲獎;“新中國60年大閱兵全國題賀藝術大賽”創作二等獎,并被授予“新中國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參加中國書協與云南青年聯合會舉辦的“華達杯”慶建國60周年書畫大賽優秀獎;紀念鄧小平誕辰10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金獎;慶祝新中國60華誕、懷念開國主席毛澤東全國書畫邀請展金獎,并被授予“紅色藝術家突出貢獻者”稱號。
他的部分書法作品被刊入《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書畫精品選集》和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出版的《影響中國100位藝術大家》專集,入編《中國當代藝術大家》《風云人物》《中國杰出青年》等多部經典。部分作品被國家博物館、美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書畫愛好者收藏。他還為中國新科技館書寫了《館賦》,應邀為全國各地企業、廟宇、商鋪題寫了大量的碑文和匾額。
近年來,他先后赴臺灣、山東、廣西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受到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其《道德經》《金剛經》小楷長卷、《岳陽樓記》等許多作品,被古巴等駐華大使館、國家博物館、美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國內廣大書畫愛好者收藏。
2013年,其作品被中國國際集郵公司編成郵冊專輯出版發行;同年5月,應邀慰問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其作品被永久收藏。9月,其作品參加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被中國書協、美協專家評審組評為金獎。原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將、原海軍副政委李俊璉中將等,先后為其書法成就題詞祝賀。
趙立新的書法博采眾長,傳統功力深厚,筆法嫻熟,結構雅正、章法渾融、神采飛揚,給人以雄渾蒼勁和行云流水之感。他運筆書寫,時而仙女漫步、小溪潺流,時而雷電交鳴、翻云倒海,給人以生命的律動和美好的享受,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他的行草書法舒展跌宕、剛毅古樸,氣勢開張、遒勁瀟灑,給人一種很深的震撼力。他的榜書剛柔相濟、章法有度,自然大氣、生動活潑,其堅實的傳統帖學功底與鮮明的個人書貌,形成了完整的傳統書法審美體系與創作方法。難怪在參加各種書畫展覽中,他的楷書、行草常常成為觀眾的搶手作品。每當此時其心情真是應了老鄉范仲淹的那句名言:“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如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他的一幅五千余字的《道德經》小楷作品非常精到,一絲不茍,技法靈活,字字如帖;用筆圓潤俊秀,結構嚴謹,神韻兼備,優美典雅,堪稱佳作。在談及《道德經》作品書寫過程時,他很感慨:“通過通讀、書寫《道德經》,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哲理,比如‘寵辱不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人做事能到此境界為真善也。”
趙立新在鉆研書畫藝術的同時,40多年來還從未間斷過對京胡演奏的追求。以“琴聲”作為字號,表明了他的愛好和心跡。“琴聲”,說明他不僅酷愛書法,還深愛中國傳統樂器。在書法藝術達到一定境界后,他又向專業老師學習油畫和京胡演奏。1995年5月,他拜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先生為師,之后刻苦練習,演奏技藝也達到較高水平。他曾先后為梅葆玖、高玉倩、康萬生、趙葆秀等眾多名家伴奏;其京胡演奏曾參與中央軍委慰問駐京部隊老干部迎新春文藝演出;國家領導人、軍委首長均多次看過他和老師的聯袂演出;先后在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與多次下部隊慰問演出;四次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專場演出;《解放軍報》與《解放軍文藝》先后以“軍中琴師”對其作了長篇報道;中央電視臺軍事欄目以“軍中能人”對其作過專題報道。
趙立新和胡琴有一種奇妙的緣分,他是在研習書畫藝術的同時,進入音樂領域里的。他認為,書法是靜止的生命狀態,而琴聲是躍動的生命音符。正像旋律賦予音樂的生命一樣,他用筆間的力量與筆勢的貫穿和協調,與音樂貫通融合,賦予書法以生命的氣息。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命單元。在他看來,以揮毫潑墨書寫人生,用中國民族樂器闡釋浪漫情懷,是人生的最高享受。琴聲繞梁,配上翰墨幽香,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胡琴和書法之所以如此默契,如此和諧,只有真正懂得藝術的人才能體會個中奧秘。因為二者的“同和”所產生的妙境,常能使人如沐雨露,如坐春風,如臨勝境。琴聲好似按摩醫師,那一顫一滑,不僅溫柔地按摩人的軀體,而且撫慰著人的精神和靈魂。
燦爛的風光勝景,精彩的人生體味,都隨著琴聲、筆韻緩緩流淌。雖然諸多的獎項為趙立新堆積了無數的光環,但如今在他的心中卻不時迸發出一種新的感覺,那就是,他要將書法、京劇這些國粹文化傳承下去,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