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完善閑暇教育,以幫助中小學生合理利用閑暇時間,對于幸福生活與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闡明閑暇的相關概念,述評我國現今中小學生閑暇教育的現狀,闡明閑暇教育的重要性,并從知情意行方面提出閑暇教育實施的建議。
【關鍵詞】 閑暇教育 自我實現 問題與對策
在“中國夢”的道路上,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在不斷增加。據《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總報告》統計,整體上中國公眾普遍享有國家法定假日全年為 114 天。學生和教師,加寒暑假全年約160天,但是應試教育影響已使中小學生喪失了閑暇時間與閑暇教育,對中小學生閑暇教育開展研究意義重大。
一、閑暇教育的涵義
(一)“閑暇”的涵義
柏拉圖給“閑暇”下了四個層次的定義,分別是“空閑”“從活動中獲得自由”“自我控制的自由狀態”“休閑的狀態。”我們可以看出,閑暇更多強調“自由。”閑暇,在《辭海》里是安寧無事;空閑;悠閑自得貌。我們可以看到閑暇的根本之義是“自由”,閑暇就是生活的自由,靈魂與精神的自由而不是無所事事。
(二)閑暇教育的涵義
各類研究文獻中對“閑暇教育”的概念界定出現過很多。閑暇教育就是指教會人們具有利用閑暇時間充實本人生活,發展個人興趣的本領,以及如何“有價值地”“民智地”利用閑暇時間發展個性的教育。閑暇教育前提是閑暇時間;其著眼點是提升人的精神需求和提高閑暇生活的質量;它的特殊意義集中在通過閑暇教育提高人的閑暇認知能力和支配能力,以增進人們對生活的幸福的體驗,理解與享受生命,培養占有自由時間的主體。閑暇教育的初級目標就是獲得閑暇的意識,培養閑暇的情感,利用閑暇的技能與技巧養成良好健康的閑暇行為習慣。閑暇教育的終極目標則是培養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熱愛學習,熱愛生活與生命的自由的人。
(三)閑暇教育思想的國內外發展溯源
在國外,閑暇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到“我們一切行動的第一原則是為了求得閑暇。工作與閑暇都是需要的,但是閑暇優于工作,并且它就是工作的目的。”斯賓塞在《教育論》寫道“教育應該為人們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認為在未來,隨著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閑暇教育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敝箝e暇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的焦點。國內閑暇教育這四個字雖未明確提出,但在各類古文獻中閑暇教育依然能夠窺見一斑?!秾W記》就有記載“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先賢們已經對學習與閑暇娛樂的關系做出分析。
二、我國中小學生閑暇教育現狀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基本國情與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的作用下,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普遍忽視“閑暇教育”。
(一)閑暇教育時間被剝奪
“學而優則仕”與“應試教育”傳統教育觀念下,我國中小學生一直尊崇著“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奮刻苦書生精神,學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閑暇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上面。某些學校即使有閑暇教育,例如興趣小組活動,戶外野營,音樂藝術等課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重智育輕德育,作業過量,考試頻繁,學習要求高,時間長,使得閑暇教育的實施艱難。
(二)閑暇教育空間受限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課程中設有藝術,體育,音樂,手工制作等人文科目和各類興趣小組活動等,具有一定的閑暇教育性質,但是閑暇功能未獲得充分呈現。閑暇教育更多的在學校教室里實施,卻很少與校外即社會建立緊密的聯系。隨著終身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時時有教育,處處有教育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閑暇教育應該被視為正規教育的補充。若是教育只能束縛于教室中,就偏離了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閑暇內容單一低俗
雙休日與節假日期間,大部分中小學生發展為“人機模式,”泡網吧,看錄像,玩游戲,睡懶覺。這些閑暇的內容毫無營養,缺乏積極向上健康的態勢。這應該也是導致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生活沒意思”,“我對學習不感興趣”這類現象的原因之一。
三、閑暇教育的必要性
閑暇時間是珍惜寶貴的,閑暇時間的利用也是重要的。本研究將從心理學方面,社會家庭學校等層面來談閑暇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人有7種基本需求,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前四種統稱為缺失需要,后三種稱為成長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部分滿足后才會尋求高級需要的滿足,閑暇則屬于自我實現需求范疇。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教育是人與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播的活動。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知的堆積。”教育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年老時心靈感到幸福與靈魂的自足,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義,其與閑暇追求的價值異曲同工。“不會休閑的人就是一個不會生活的人”,可見閑暇與閑暇教育的必要性。閑暇時間里的生活質量反映的其實就是我們生命的質量,精神的質量。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到“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閑活動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尋找各種不正當的出路,有時是公開的,有時局限于沉迷于想象。教育沒有比適當提供休閑活動的的享受更加嚴肅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為了對心靈習慣的永久的影響”。
(二)社會政治意義
科學經濟的發展使我們得物質生活質量獲得提升,閑暇時間不斷增加。閑暇的不當利用對社會產生副作用,尤其是閑暇道德的缺乏。閑暇強調自由支配時間權利,但自由是相對的自由,不可隨心,否則會威脅社會安定與和諧。因此,閑暇教育是不可缺的,它是整個社會閑暇行為的得以糾正并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閑暇教育有助于國家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的繁榮。其最終追求的是“和諧的生活”,是工作與閑暇的和諧,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和諧,甚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個體發展意義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閑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邁上科學思維的道路,是個性發展的重要條件?!?/p>
閑暇教育對于我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急需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新青年。古今許多發明創作是在閑暇之中產生的,科學家牛頓在工作之余,樹下休息而被蘋果砸到,從而萌發了“萬有引力”的理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使用5至7小時的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敝行W課堂長期以來注重功利性的知識學習,在綜合能力上是明顯缺乏的,在踏入社會后這個弊端就會顯露無遺。中小學生應該在必要學習之余,從事其自己感興趣的愛好的各類活動,從中獲得未來生活所需的各類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閑暇教育是可有效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
四、閑暇教育的實施策略
為幫助更好地實施閑暇教育,本研究將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來探討。
(一)閑暇認知的獲得
閑暇認知指對閑暇的基本知識的認識,從而樹立閑暇意識。一直倡導的素質教育很多時候并未發揮實質性的效果,中小學生們讀書學習只是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更多的是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學習是為了什么,最終是為了生活。閑暇教育恰好是對我們傳統教育缺陷的最完美彌補。閑暇的學科課程是必須的,其目的是向我們傳授有益的閑暇價值觀與閑暇生活的基本知識,無論是課外活動還是興趣小組等活動都是值得倡導的。
(二)閑暇情感的培養
閑暇情感是對待閑暇的態度,指對閑暇持有的是喜歡或討厭,親近或疏遠的情感表現。一個和諧的閑暇環境與氛圍是很重要的。學校課堂教育雖然是閑暇教育的主體,但是學校與社會環境也不容忽視。校園環境或是社區環境可分為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其就是環境建設的兩雙翅膀。硬件包括環境的綠化,網絡構建,學術,科技文化活動中心例如學校的圖書館,社區的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社區教育實踐基地等,軟件指師生關系,民主關系等。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閑暇教育就是要通過這些良好閑暇氛圍的作用,樹立積極的閑暇態度,讓人們擺脫“網絡依賴”,激發學習的興趣,熱情與動機,體會到學習與生活的情趣,由“謀生”向“樂生”態度的轉變。
(三)閑暇技能的訓練
閑暇技能指有效利用閑暇的技巧與能力總稱。未來工作與生活我們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其他各領域的涉及也是重要的。閑暇活動課程的設立是必須的,目的是組織并培養學生在閑暇活動中獲得閑暇的技能技巧,以個人生活情趣和愛好為核心的趣味型活動;以健康文明科學的娛樂休養為宗旨的休閑型活動;以豐富公益知識和增強公益能力為主體的公益型活動;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目的的運動型活動;還有各類勤工儉學和志愿者活動等等。對于中小學生應從小開展閑暇教育,從而能在閑暇期間,獲得生命意義與生活價值提高的知識與技能。在社會中,陶冶閑暇性情的各類活動還有戶外消遣,社交活動例如旅游等。
(四)閑暇行為的養成
閑暇行為習慣指養成的持久不變的利用閑暇的行為方式?!扒Ю镏惺加谧阆隆崩碚撝挥懈吨T實踐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含義。中小學生生活中,需要從小做起,腳踏實地懷著自由快樂的情感好好利用閑暇時間。通過美育,培養其審美情趣;通過人文教育,培養和諧的人格;通過體育,鍛煉剛強的品行等等。閑暇道德是正確閑暇應用的保障。在閑暇行為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慎獨”的原則。亞里士多德說:“閑暇愈多,也就愈需要智慧、節制和正義?!币虼耍挥性趯嵤╅e暇行為時堅持閑暇道德,享受相對的自由,這樣一定才能獲得閑暇的真諦,獲得靈魂的陶冶與升華。
雖然我國很早就提到了閑暇的應用觀點,但是對于閑暇教育的研究出現的較晚且研究還比較少。我們在此提到更多的是關于中小學生閑暇與閑暇教育的理論上的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對閑暇與閑暇教育能獲得更詳細的了解,但是對于閑暇教育的具體實施仍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23)。
[2] 楊丹霞:“論閑暇教育”,《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4(3)。
[3] 裘指揮:“閑暇教育初探”,《江西社會科學》2001(7)。
[4] 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1991。
作者介紹:王曉梅(1991-),女,四川樂山人,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