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均宇
【摘 要】 針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高儲蓄之謎”,本文試圖從生產者角度出發去討論背后的決定機制和影響因素。本文從國民儲蓄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推導均衡儲蓄的決定機制,并從生產者角度出發推導出國民儲蓄率與人均資本、勞動力及折舊等因素的關系。本文認為,僅從消費行為出發不足以解釋中國高儲蓄率現象,同時需要從生產行為方面分析影響儲蓄的因素。
【關鍵詞】 高儲蓄率 勞動力增長 經濟政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GDP實現了9%以上的平均增長速度,創造了世界上經濟長期高增長的奇跡。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結構發展失衡卻越來越嚴重,其主要表現為儲蓄率的居高不下和消費率的相對下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儲蓄率基本上呈現出上升趨勢,維持在接近50%的水平,遠高于同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16%~23%的水平。如此高的儲蓄率被學術界稱為“中國高儲蓄之謎”。
本文運用所學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從國民儲蓄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推導均衡儲蓄的決定機制,并從生產者角度出發推導出國民儲蓄率與人均資本、勞動力及折舊等因素的關系。本文認為,僅從消費行為出發不足以解釋中國高儲蓄率現象,同時需要從生產行為方面分析影響儲蓄的因素。
二、國民儲蓄的決定機制分析
從理論上講,如果利率靈活可變,那么意味著可以通過調整利率使消費者的儲蓄等于生產者的投資需求量。假設r為利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率r越高,消費者的儲蓄意愿相對越強,因此S(r)是關于利率r的增函數。在生產方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率r越高,生產者使用儲蓄的成本相對越大,投資的意愿相對越低,因此I(r)是關于利率r的減函數。兩線的交點為均衡點,在均衡點有S(r)=I(r)。
如果利率不能通過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機制靈活變動,經濟政策可以幫助生產者實現投資計劃,從而改變國民儲蓄率。以貨幣政策為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可以使微觀經濟的個人儲蓄率與宏觀經濟的國民儲蓄率不相一致。盡管現實中的情況要比理論上的討論更加復雜,簡單的推導可以得出,無論消費者對消費和儲蓄做出怎樣的選擇,國家總是能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來改變最終的國民儲蓄率,國民儲蓄率并不是完全由消費者行為決定。因此有必要從消費行為之外來探究國民儲蓄率的影響因素。
三、生產性因素對儲蓄率的影響
在上式中,K/Y是資本與產出的比,在經濟學中有特定的意義。卡爾多(1961)發現對于大多工業化國家而言,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勞動、資本、產出的增長率大體都是常數,從而資本與產出的比近似都是常數。在多數國家,K/Y的值大約在2~3左右,比如美國的資本存量大約是年度GDP的2.5倍。因此,在經濟學中資本與產出的比,即K/Y可近似看成常數,多數國家的經驗是K/Y的值在2~3的范圍。
式(5)展現了儲蓄率同資本與產出的比率、人均資本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及折舊率之間的內在關系。由于K/Y與在一定時期內容可以視為常數,因此式子(5)反映了從生產方面決定儲蓄率的重要內在機制。如果經濟中的人均資本水平及勞動力數量的增長率提高,相應要求提高儲蓄率水平。
按生產函數的理論,提高人均資本水平等同于提高生產能力。而以提高人均資本水平的方式實現對快速經濟增長目標的追求,必然提高對儲蓄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經濟中新增加了勞動力,就需要對其配備相應的資本才能使其從事生產,因此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必然伴隨著資本投入數量的增加,從而提高對儲蓄的需求。此外,對任何資本設備的使用都有消耗,因此需要在新增投資中應包含對資本設備消耗的補償。否則,資本存量水平將下降。因此,補償資本折舊是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構成了對儲蓄的需求。由表達式能夠看到,生產性因素對國民儲蓄率貢獻的份額與資本存量及產出水平沒有關系,而主要與人均資本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及折舊率有關。
【參考文獻】
[1] 劉堯成,顧淳.中國高儲蓄率的測度與動態影響機制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04):43-50.
[2] 江春,翁強.經濟增長、人口結構、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基于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實證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04):4-7.
[3] 余永定,李軍.中國居民消費函數的理論與驗證[J].中國社會科學,2000,(01):123-1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