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民營經濟模式聞名的泉州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的重要生產基地,泉州民營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泉州經濟的發展。本文以泉州百強民營企業為例,分析泉州百強民營企業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泉州百強民營企業的呈現西北少、東南多、區域和行業分布不均的空間格局,而形成這種空間格局的影響因素有:不同的的自然氣候條件;便利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歷史沿革促成先進的產業技術優勢;廣大僑胞、港澳臺胞提供了基礎設備、技術人才、市場周轉資金的支持;閩商具有“愛拼敢贏”的企業家文化精神。
【關鍵詞】 百強民營企業 空間格局 形成原因 社會網絡
2015年,泉州市共實現GDP6149億元,經濟總量已經連登福建省榜首達17年之久,其中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總產量達到90%以上。本文以泉州民營企業的空間格局為切入點,探討影響泉州民營企業空間格局的各個因素,以此為布局“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海絲泉州產業集群效應、優化企業生產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道路提供建議。
一、泉州百強民營企業概況
泉州市政府根據各企業的年納稅總額和市場年成交金額等經濟實力、各企業市場品牌影響力、產品的科技研發實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評選出2015年度泉州市最具實力的百家民營企業。2016年最新統計數據,位于泉州的企業已達4387家,其中,屬于民營性質的企業已達4310家,占比接近99%。雖然百強企業僅占泉州企業總數2.1%,但經濟總量占比卻超過了70%以上,其中有33家民營企業是上市企業,90%以上是國內外知名企業。
百強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鞋服業(以商務型和體育休閑型為主導)、房地產業、食品輕工業、水暖建筑鋼材業,其中鞋服業和水暖建材業是最具競爭實力的行業,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品牌影響力和巨大的市場份額。
二、泉州百強民營企業分布的空間格局
首先,企業的區域分布不均勻,整體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格局。其次,企業行業分布不均勻,每個區縣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最后,行業特點與地勢分布大致呈現一致。西部地區由于地勢較高,行業的特點受當地自然條件影響巨大,安溪梯田式山地和海拔較高的多酸性土壤鑄就了制茶業,德化較高地勢提供多元酸性火成巖風化殘留型瓷土礦種,這就鑄就了發達的制瓷業。東部整體地勢低且沿海分布,則鑄就了石獅、晉江以商貿型服裝生產為主導,惠安則以沿海食品輕工業貿易與石雕業為特色。
三、形成泉州民營企業空間格局的影響因素
通過對所有泉州地區的分析,以2015年度泉州百強民營企業為代表,初步得出泉州地區的整體產業的發展區位特點和成因,接下來整體總結泉州民營企業空間格局的形成原因。
(一)自然條件 安溪制茶業以其78%以上的相對濕度,多酸性土壤以及當地的梯田式山地地形所促成。德化瓷以其礦種多、質量好的酸性火成巖風化殘留型瓷土資源、較高海拔的燒制環境所促成,永春的柑橘業以其全年溫差小的氣候條件、山地土壤優勢所促成。因此,安溪茶、德化瓷、永春柑均與自然條件息息相關。
(二)交通條件 海西泉州其海域、陸域的交通要塞為民營企業開辟市場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優勢。尤其是位于東南區域的石獅市、晉江市、惠安縣,廈門國際機場、石湖萬噸碼頭、福廈高速公路都使得其區縣在地理區位上具有物流、商流、信息流通暢四方的區位經濟優勢,已形成“連接全國、溝通世界”的高效率的全球化商務網絡。而泉州市區則以其市中心核心地帶的交通優勢主導房地產業。
(三)技術優勢 石獅集聚了一批閩派服裝的頂尖服設計師,具有前沿的服裝技術人才優勢,這為石獅服裝龍頭產業的突破性發展提供了保障以及前進的活力,也使得其成為“東方米蘭”;南安更是發揮了倉蒼、英都為中心的水暖、泵閥產業集群的起步早、基礎好、人才技術的優勢;德化千年的白瓷制作工藝技術居于世界前列;安溪制茶業始于唐朝(公元618-907年),興于清朝(公元1368-1911年),盛于當代,至今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制茶業已經成為安溪人的一種深遠文化產業,同時也進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資金背景 閩商獨有的宗教信仰與臺灣、東南亞地區的相似性,“五緣”使得泉州吸引了眾多僑鄉、港澳臺胞的社會資本投入。泉州成為海西經濟建設的核心平臺,也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經濟格局。
(五)閩商精神 閩南文化區造就了企業家的經商打拼精神,商人追求“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三分本事七分膽”的閩南精神。閩商人極為重視品牌思想以及企業定位,認為品質將使細節鑄就產品的靈魂。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泉州民營企業發展展望及建議
第一、發揮各區域產業特色,加強產業的優勢品牌建設,促進區域型特色經濟發展模式。
第二、“互聯網+產業”下的商業模式發展,探索傳統民營企業的轉型之路,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泉州各民營企業應該建立企業的云數據平臺,進行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共享,營造互聯網生態圈。
第三、民營企業應該完善引入經理人制度,摒棄家族企業專政的管理模式,讓員工參與民主管理;合理利用人才優勢。
第四、民營企業要積極利用外資優勢和技術合作優勢,以合作促雙贏。2014年,泉州市就已完成《海絲先行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一帶一路”為發展契機,泉州應不斷加大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貿合作,利用好與海絲沿線國家產能互利的廣闊合作空間。
【參考文獻】
[1] 呂振奎,新泉州模式視閾下泉州品牌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我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2(3):43-44.
[2] 許月云,許紅峰.泉州僑鄉社會資本及其形成與發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124-125.
[3] 周穎斌,閩南文化在泉臺家族企業中的傳承與發展[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1(3):28-29.
作者簡介:陳雅倩(1993—),女,漢族,浙江臺州市人,教育碩士,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研究方向:財經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