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炎
【摘 要】 發展中國家作為一類國家群體,由于各自的自然條件、歷史傳統、發展戰略和經濟結構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等,情況復雜,其內部各成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面臨相當多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也存在諸多差異,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本國的經濟發展,還要依賴經濟全球化這趟快車,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確定發展策略。
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及劃分方法
發展中國家共同的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1)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 ;(2)經濟結構呈現二元化;(3)產業結構相對落后;(4)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于劣勢地位。
根據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把發展中國家分成不同的類型:
按人均國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標準來劃分是目前最普遍的分類方法,據此可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分為三類:低收入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高收入但仍處于發展中的國家。
按產業結構、出口結構和工業化進程的標準,可把發展中國家分為如下五類: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國;石油輸出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綜合發展型發展中大國;最不發達國家。
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變化趨勢
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各個國家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而制訂的總體規劃、戰略方針及相應的經濟政策。它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長遠性、總體性的指導作用,因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中國家在獲得民族獨立后,普遍面臨著發展社會經濟、提高國民福利、改造傳統社會使其向現代社會轉變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關鍵就在于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制訂和實施適當的發展戰略。在此問題上,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根據各自的不同國情、不同的指導思想以及對國際經濟環境的不同認識,采取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從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對外經濟關系模式和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等角度出發,可將經濟發展戰略分為不同的類型。
雖然發展戰略的具體類別多種多樣,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盡可能小的代價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落后狀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在這一意義上,發展中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戰略,不僅取決于其戰略自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取決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發展階段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成功的發展戰略總是那些最適合時代和國情要求的戰略。
三、“東亞模式”與“拉美模式”
東亞經濟體中,主要是東亞“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制度安排與發展戰略上的諸多特點,被人們歸結為“東亞模式”。作為一種制度模式,“東亞模式”的本質內涵在于,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在共同或相近的歷史傳統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經濟發展的“強政府”。這種“強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強度”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發動經濟增長和減緩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經濟壓力,并且在一定時期內(主要是經濟趕超和跳躍發展時期)以較高的“政府質量”,克服或約束政府機體的種種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務于經濟增長。
拉美地區有30多個發展中國家,各國實施的政策并不盡相同,但在戰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經濟發展進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經取得成績和經歷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稱之為“拉美模式”總的來說,“拉美模式”具有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共性特征,經濟制度安排、發展戰略和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不過拉美國家一方面在要素稟賦、市場基礎條件、外部融資條件等方面具有優勢,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國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國,其政府的“強度”與“質量”盡管低于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卻明顯高于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因此,直到70年代,拉美國家經濟發展進程尚比較順利,也產生了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
無論是“東亞模式”還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國家在當代歷史條件下要實現工業化,必須依靠政府強有力的干預,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政府干預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促進資本形成與技術進步、制定經濟計劃或發展戰略、糾正市場失靈等領域,另一方面則體現在維持政治、經濟環境穩定、提供發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領域。政府干預的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政府強度”,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與自律性的“政府質量”。
四、如何看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改革?
發展中國家推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與調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有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經濟效率,從而扭轉了經濟惡化的趨勢。從不同地區來看,東亞地區由于其原有的發展模式在強調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同時也強調政府的理性、效率與自律性,政府干預的消極效果較小,在貿易發展戰略上原本即實行外向型的出口導向戰略,公共政策比較積極,重視對技術進步的投入,加之經濟體制與經濟政策的調整更加靈活,因此在80年代中期后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在90年代上半期更是蓬勃發展,一直以高于發達國家兩倍以上的速度在發展,1995年東亞的GNP增長8.5%,而同期世界經濟增長則為3.7%。
拉美地區各國由于在80年代后普遍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對原有的“拉美模式”尤其是進口替代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調整,同時其經濟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更快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因此整個拉美經濟90年代初連續4年保持3%以上的穩定增長,整個90年代,拉美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高達3.3%,大大高于80年代的1%。到90年代后期,擁有5億人口的拉美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2萬億美元,在西半球乃至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國家也進行了相應的經濟改革。非洲經濟在90年代初一度呈下降趨勢,到1994年開始回升。1994年到1999年,非洲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近4%,高于1990年的2.7%。1999年,有12個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超過了5%,還有30個國家保持了正增長。通貨膨
脹率從1995年的32.8%減少到1999年的9.8%。但是由于非洲人口增長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改革力度較小,且時斷時續,因此其人均GNP增長率一直負增長,到1995年才呈現正數。可見,發展中國家經濟雖都有所發展,但發展仍是很不平衡的,它們之間的經濟差距在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