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基于河南開封市2004-2014年的相關數據,運用比較勞動生產率和結構偏離度指標,對開封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協調性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開封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節后有待優化,因而應從產業和就業層面進行調整,以促進其協調發展。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結構偏離
一、前言
一國或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相關性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間協調發展是衡量該國或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開封作為河南新興副中心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成員城市,且2017年開封市自貿區成為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以河南大學為代表的眾高校畢業生就業為題對于開封市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以此,研究其產業與就業結構偏離度十分必要。
二、開封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展狀況
(一)產業結構演進趨勢
2004年至2014年,開封市生產總值和各產業產值都得到大幅提高,整體經濟規模顯著擴大,生產總值增長趨勢明顯,由325.17億元增至1492.06億元,11年間增長至3.6倍。根據河南省2004—2014年的統計年鑒數據繪制圖1和圖2、表1和表2。
根據圖1,其第二產業位居主導地位,產業結構呈“二、三、一”結構模式。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近年來變化較明顯,自05年起呈現下降趨勢,由30%降至22%,在10年小幅回升后下降的幅度減緩于14年降至18%;第二產業是主導力量,產值貢獻率最高,04年至08年的比重上升明顯,08年后基本保持穩定;第三產業有一定發展,所占比重的近年來相對穩定,但13年至今逐漸上漲,13年至14年增長4%。
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間的差距有所縮小,尤其是13年后三產與二產之間差距縮小較快,但整體三次產業的結構仍有待調整優化。
(二)就業結構演進趨勢
由圖 2 可看出,2000-2013年,河南開封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減少,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說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對比圖 1 和圖 2 可知,就業結構的變化與產業結構明顯不同,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說明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剩余勞動力轉向第二三產業,這符合隨著產業升級,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圖 1 中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一直明顯高于第三產業,而圖 2 中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卻不相上下,直至12年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拉開了近8%差距,可看出二者在分擔就業壓力方面基本具有同等優勢。
三、開封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二者之間關系,本文主要采用結構偏離度和比較勞動生產率測量。
(一)結構偏離度分析
結構偏離度分析主要是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進行量化分析,測度二者的不對稱狀況程度,分為某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和產業結構偏離度。偏離的判斷方法較多,為避免與本文采取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指標重復,采取下列方法:
Pi= Yi/ Y - Li/ L ( i = 1,2,3)
P = | P1︱ + ︱P2︱ + ︱P3︱
其中,Pi為第 i 的產業結構偏離度,P 為總偏離度,Yi/ Y 為第 i 產業的產業結構比重,Li/ L 為第 i 產業的就業結構比重。
由該指標分析,產業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表明二者越是處于不同步變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當偏離度等于 0 時,該產業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在總量上達到均衡狀態,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當偏離度小于 0 時,該產業的產業結構比重小于就業結構比重,說明該產業存在剩余勞動力,即隱性失業,勞動力應該向其他部門轉移。當偏離度大于 0 時,該產業的產業結構比重大于就業結構比重,表明該產業應當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以使產業的發展與吸納勞動的能力一致。
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結果如表一所示。
開封市第一產業保持著較高的負偏離,很難再吸納勞動力,存在隱性失業,還有更多的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中釋放出來,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從 07年后開始下降至0.1,向0 靠近,說明第二產業得到了一定的優化,調整,整體來看其結構偏離度均為正值,表明第二產業還存在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變化小幅上升,平穩下降但14年又升至0.14,基本無變化,但又因與0差距較小,所以也呈現相對均衡的態勢,但開封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沉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之內沿黃河一帶黃金旅游線路的重點城市之一。其應拓展第三產業的寬度和深度,增加其多樣性,發揮其帶動就業的潛力。
三次產業間的結構偏離度08年前偏離度較高且連續3年上升,說明存在資源的浪費,為有效利用,從08年后逐漸下降0.69降至0.47,表明開封市這些年來三次產業間的協調發展得到一定改善,但該值仍遠大于0,說明三次產業之間并不協調,有待調整優化。
(二)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二元經濟結構的主要測度指標,指某產業產值比重與該產業的就業比重之比,它反映 1% 勞動力在該部門所創造的產值比重。一般認為,比較勞動生產率越接近 1,產業結構越優化。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差距越大,表示經濟的二元性越明顯。
其計算公式為:Ci= ( Yi/ Y) / ( Li/ L) ( i = 1,2,3)
其中,Ci為第 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 Yi/ Y為第 i 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 Li/ L 為第 i 產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
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結果如表二顯示。
開封市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最低,整體變化幅度較小,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差距比較大。第二、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遠遠高于第一產業,這說明開封市經濟存在明顯的二元經濟特征。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先上升后下降,說明最近幾年第二產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產業的變化并不明顯,走勢平穩于1.5和2間浮動。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離1較遠,尤其是第一和第三產業,偏離度較大。
四、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整體來看,開封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并不協調,相對于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調整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最小,就業比重卻最高,勞動力需要隨著產業的升級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始終大于就業比重,存在吸收勞動力以及優化內部結構的可能性但又由于技術和資本對于勞動力的替代作用,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有限;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變化不明顯,但2013年后產值比重漲幅較明顯,由2016年開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農數據顯示16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6.4:40.2:43.4,說明開封市近年來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其對勞動力的吸納從而使就業結構優化的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開封市應整體上施行以就業為重心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推進就業結構的優化,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 寧建新,郝玉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研究——基于河南省洛陽市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
[2] 盧新新,史靈歌.河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J].2012,25(2):125-129.
作者簡介:鄧明揚(1996—02月—22日)女,漢族,河南汝州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