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雙
閱讀是指讓幼兒接受有關材料的信息,在觀察、思維、想象等基礎上對材料內容進行初步理解和語言表達,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傾聽成人講述的一種認知過程。如何把閱讀活動與區域活動進行整合,做到閱讀與區域活動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讓閱讀走進區域,把閱讀滲透到區域中,收到的效果是可喜的。
一、創設易于閱讀的標志,促進區域常規的養成
區域常規是保證幼兒園各項活動開展的重要條件之一,良好的常規能促進區域活動的開展,反之則阻礙區域活動的開展。如何把閱讀滲透在區域活動的常規之中,幫助孩子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有這樣一次不經意的實踐過程:那就是在上午開展早期閱讀《會說話的符號》之后,我們老師順手將一張“禁止停車”的標志,張貼在認知區,想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之后,可以繼續觀察認識。下午的時候,我們班開展“公共汽車”的角色游戲,江涵小朋友扮演司機,他把車開到認知區的前面,準備“下客”,龍浦小朋友馬上就說:“不行,這里不準停靠車輛,你看,這輛車上畫了一條斜線”,他邊說邊用手指了指墻壁上的“禁止停靠”標志,“司機”只好乖乖地把車開走了。沒想到,無意之中張貼的標志,卻生成了一條很好的游戲常規。這件事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何不把標志的閱讀滲透到區域活動的常規之中?于是,我們嘗試在班上的很多地方都設置形象的標志。如設置分區域識別標志、地面常規標志、學具擺放標志,暗示孩子這是什么地方,需要注意什么?學具如何操作?物品應擺放在什么地方?哪里是出口等等。這樣,引導幼兒通過對這些標志的閱讀、領會,對照自己的行為,不斷地調整、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自主自律的行為。
另外,常規標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幼兒對其的理解程度。因此,我們在設計常規標志的時候,應該把握和體現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參與性原則。在設計標志的時候,應先由幼兒討論常規要求,后讓幼兒共同設計標志,達成共識。二是生動性原則。所設計的常規標志顏色應該鮮艷一些,圖案應簡單、大方,富有童趣,有的還可以用卡通圖案來設計。如美工區中“小心剪刀傷手”的標志,可以設計成一把剪刀剪到小動物的手,流血了。三是漸進性原則。剛開始時,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淺顯的標志,以后可逐漸加大難度,最后可引導幼兒發現生活當中的常用標志,并將之引用到區域常規中來。
二、用閱讀的方式探索區域活動的玩法
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我們通常會根據幼兒的學習、發展需要,有目的地投放新的材料,或增設一些新區域。這時,幼兒的興趣十分濃厚,很想投入到該區域或材料中來,但是他們卻對新材料的玩法不甚了解,因此往往處于“觀望”或“等待”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總是老師先向幼兒講解各種的操作方法,后讓幼兒動手嘗試。雖然這也是孩子學習區域活動玩法的一種方式,也能讓孩子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此時孩子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創造能力和探索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基于這方面的考慮,我們嘗試把閱讀活動滲透到區域活動的玩法之中。如在美工區提供折紙步驟圖,引導孩子觀察虛線表示什么,箭頭表示什么,有剪刀的地方表示什么 ……引導孩子通過閱讀獲得相應的方法。又如結構區、科學探索區等區域中提供各種操作步驟圖,示意圖、范例模型;音樂區中,可以提供舞蹈動作分解圖、樂器演奏示意圖、節圖譜等,孩子們通過閱讀這些單純、源于自然的示意圖和例,并通過自己的反復實踐,逐步加深對區域活動玩法的的解,使幼兒在沒有老師示范、講解的情況下也能投入到新區域活動或新材料的操作中。從而促進幼兒閱讀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高。這就驗證了俗話所說的“受人于魚,何不授人于漁”。
三、把閱讀滲透在區域活動的內容之中,拓展幼兒的閱讀經驗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自主性、積極牲能較大程度地得到發展,如能把閱讀滲透到區域活動的內容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在這里,我們嘗試了兩種做法:
一是讓幼兒的閱讀經驗在區域活動中得到積累和豐富。當幼兒對閱讀內容不能理解,或相關知識比較貧乏時,我們就可以根據閱讀的內容,設置相應的區域,讓幼兒在寬松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選擇活動材料,并通過嘗試、操作,進一步理解、領會閱讀的內容。如,在開展早閱讀《借你一把傘》活動的時候,孩子們不能理解該故事所涵的“適合自己的東西不一定適合別人”的道理。于是,就在操作區中提供各種各樣的“傘”,讓幼兒比較各種“傘”的大小,讓幼兒親手借“傘”給故事的主人公,幼兒通過操作,反思,很快地理解閱讀活動的內容。
二是讓幼兒的閱讀經驗在區域活動中得以遷移和升。當幼兒理解和領會閱讀的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用區域來滿足他們經驗遷移或升華的需要,如:早期閱讀活動《老鼠娶媳婦》之后,幼兒對故事的情節很感興趣,自發地模仿、表演,這時老師就可以在表演區中提供相應的道具、頭飾等,支持他們的表演;幼兒對“老鼠辦婚宴時吃什么,在什么地方辦婚宴?”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討論、繪畫、制作等方式進行交流。
將閱讀滲透在區域活動的內容中,幼兒充分調動了各感官,并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擴展與閱讀相關的經驗。
四、把閱讀融入區域評價之中,提高評價質量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評分手段,了解教育活動對幼兒發展的適宜性和有效性,以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它能讓幼兒通過回顧活動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們把閱讀滲透在區域活動的評價中,目的是讓幼兒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讓區域活動得到升華和延伸。如,在表演區中看到某個幼兒的動作很有創意或造型優美,可以將之畫成范例圖,以此作為評價方式,一方面可以讓該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可以讓其他的幼兒通過對這個范例圖的閱讀,進行模仿學習。又如,在美工區中,將幼兒好的繪畫作品按類型來劃分,并裝訂成冊,引導孩子共同閱讀;也可以把幼兒在區域中的精彩表現拍成照片,做成照片書,引導幼兒自己閱讀,分享快樂;還可以拍攝成錄像,播放給幼兒觀看并講述。由于這些從區域活動中提升及延伸出來的內容,都是幼兒親身經歷過或同伴經歷的,將這些內容作為幼兒的閱讀材料,那么他們的興趣更加濃厚,閱讀效果更佳,其實這也是一種隱性的評價,它較其他方式的評價持續性更長,評價質量也更高。
將區域活動與閱讀活動進行整合,讓閱讀走進區域活動,使區域活動在閱讀的滲透下,得以順利開展,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使幼兒在愉快而具有創意的區域活動中不斷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經驗,成為成功的自主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