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曙明
1916年,蔡元培入主北大
□ 葉曙明
1916年的段祺瑞內閣,內政毫無建樹,外交亦乏善可陳,但卻做了一件對1919年影響至巨的事情,就是邀請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這時蔡元培還在法國,接到教育部電報后,10月2日,登程歸國,11月8日抵達上海,當他進入北京時,巍巍的宮闕與城墻,冷清的胡同和四合院,已經覆蓋著薄薄的白雪。
許多同盟會、國民黨的老朋友,輪番登門,勸蔡元培不要到北大任職,“說北大腐敗極了,進去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蔡氏后來追述,“但也有少數人就說,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據北大學生羅家倫說,“國父孫中山先生認為北方當有革命思想的傳播,像蔡元培先生這樣的老同志應當去那歷代帝王和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國性的教育”。蔡氏經過慎重考慮,抱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心,到北大履任。
當時的北大有多腐敗,以至于進北大就像進地獄一樣呢?
北京大學即原來的京師大學堂,民國成立后,翻譯《天演論》的嚴復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接管大學堂事務。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嚴復成為北京大學的首任校長。但校內山頭林立,派系紛繁,嚴復沒干幾天,就被人批評抽鴉片,不得不掩面下臺。其后,北大像走馬燈似的換了3任校長: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大都因人事問題,板凳沒坐熱就走人。
當年的北大學生,后來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曾描述蔡元培之前的北大:
在此之前的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當時有“兩院一堂”之稱(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即京師大學堂,北大之前身)。學生則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學生一年要花五千銀元,當然,這樣的豪富子弟為數不多,至于一年花千把銀元的人就多了,少說也有數十人。一些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對讀本毫無興趣。教員中不少人不學無術,吃飯混日子,講課是陳陳相因,敷衍塞責。
古史專家顧頡剛也在北大就讀,作為一名學生,他記憶中的北大是這樣的:

那時的北大有一種壞現象: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后就坐洋車奔“八大胡同”。所以妓院中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這種壞現象是從清末保留下來的。那時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壞風氣,就是“結十兄弟”。何謂“結十兄弟”?就是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作兄弟,畢業后大家鉆營做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花錢買來的,那么鉆營費由十人分攤。這樣的學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養出一批貪官污吏!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總統正式發表命令,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4日,蔡元培發表就職通告,宣布于當天到校視事。顧頡剛回憶:“他到校第一天,校工們排隊在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一反以前歷任校長目中無人、不予理睬的慣例,脫下自己頭上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回鞠一個躬,這就使校工和學生們大為吃驚。”
1月9日,蔡氏向全校發表就職演說,決心改造北大,把法國、德國的大學學風,移植到中國來。他第一步,就是要改變學生的觀念,改掉讀書為升官發財的舊觀念。他向全體學生提出了3項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
蔡元培殷殷訓勉學生,應以研究學術為天職:“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
蔡元培到職后,首先向醫專校長湯爾和了解北大情形。湯爾和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筠君。”北大以文科為重點,湯爾和建議,文科學長可請陳獨秀擔任。
夏浮筠是北大理科學長。沈尹默是北大老資格的教授,在學生眼里,是一位“很深沉而喜治紅老之學(《紅樓夢》與《道德經》)的人,手持一把羽扇,大有謀士的態度”(羅家倫語)。
沈氏也希望協助蔡元培辦好北大,但又擔心蔡氏和前幾任校長一樣,五日京兆。他與蔡氏進行了一次長談。沈尹默對蔡氏說:“這次北洋政府借您的招牌來辦北大。到了有一天,您的主張和政府有所不同,他馬上就會趕走您。所以,您現在對北大應進行改革,但有一點要注意,凡改革一件事,要拿得穩,不然的話,一個反復,比現在更壞。”
蔡氏問:“你的話對,你的意見是怎么辦呢?”
沈氏提出3點建議:一、北大經費要有保障。二、北大章程上規定教師組織評議會,而教育部始終不許成立。一定要爭取成立,把大權交給教授,教授治校,這樣,即使校長走了,學校也不會亂。三、規定每隔一定年限,派教員和學生到外國留學。
其中以第二條最為緊要,蔡元培深以為然。興化致治,必俟得人,教授治校,必先得有一批好教授。蔡元培急于招攬一些名流學者到北大,以扭轉頹敗的校風。沈尹默也贊成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據北大文科本科專任教授馬敘倫說,他也曾向蔡元培推薦過陳獨秀。陳獨秀的大名,蔡元培已是如雷貫耳了。但后來陳獨秀被逐出北大,也是這3個人出力最大。人情的反復,殊堪一嘆。
其實,早在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參與暗殺團工作時,與陳獨秀就有過一面之雅,記得這位獨力支撐著《安徽俗話報》的年輕人,但對他近年的活動,則不甚了了。蔡元培在國外也沒有看過《新青年》,聽了人們的鄭重推介后,找來《新青年》雜志翻閱,頗有共鳴,決定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
(摘自《現代閱讀》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