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呈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探路
文︳陳呈

重慶醫療下鄉解決農村居民看病難問題 圖//李成明
公共服務共享
——在二元體制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農村居民難以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在基本公共服務推進過程中受益有限,特別是在社會保障、教育資源分配、醫療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就業機會獲取等方面,很難滿足農村居民的需要。
在一個國家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必由之路。
近幾年來,重慶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2016年11月20日早晨,南川區河圖鎮長坪村,蔣傳書老人一家正在吃早飯。
突然,老人一陣抽搐,繼而在桌前昏迷。
家人一片驚呼,畢竟老人74歲了。
雖然心慌,家人還是立馬反應過來,抱著老人跑到百米開外的中醫理療館:“張醫生,快來看下我家老人!”
理療館常駐中醫張洪簡短地詢問了一下起因經過和以往病史后,趕緊給蔣傳書查了血糖,果然如他所料:“他這是糖尿病昏迷!”
張洪立刻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過了一會兒,蔣傳書逐漸蘇醒過來。
“昏迷是糖尿病最危險的合并癥,半小時內若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導致死亡,幸虧你們送來得早!”
張洪的一席話,讓在場的家屬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在一年前,藏在深山之中的長坪村村民要去看個病,光車程就不止半個小時。
在這個貧困的山村里,曾經每四個人就有三個會因病致貧或返貧。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更是這里病死率高發的重大隱患。
2015年初,長坪村積極爭取南川區中醫院的支持,在長坪村便民服務中心一個80余平方米的空房子里,建成了全市第一個村級示范中醫理療館,診斷室、藥房、治療室、觀察室一應俱全。
此外,更有南川區中醫院派駐包括組長、常駐中醫張洪在內的醫療工作組,進駐長坪村。
中醫理療館主要為村內患有疾病的農戶進行跟蹤式診斷治療,也會對一些出行不便或有突發狀況的患者進行上門診治。
中醫理療館的設立,不僅方便了當地百姓,也減輕了他們因病導致的家庭支出。
如何讓農戶看得起病、就近看病,與城里人享受同等的醫療服務?
長坪村的中醫理療館,只是南川區探索城鄉醫療服務均等化的一個縮影。
2017年1月的一天,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龍潭鄉萬寶小學雙河教育點。
教室里,書聲瑯瑯。領著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是一位20多歲的女教師。
“要不是去年縣里‘分配’來的徐燕霞老師,恐怕要耽誤這群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機了。”石柱縣教委一位工作人員說。
龍潭鄉萬寶小學雙河教學點地處石柱縣南部,距離縣城約80公里。
由于辦學條件艱苦,以前幾乎沒有教師愿意到這里教書。三個年級、27名山區孩子的教學重擔全落在兩名老師的肩上。
教師人員緊張成了該教學點發展的最大瓶頸。
義務教育均衡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而解決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落實好農村教師。這個問題引起了石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石柱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縣級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領導小組,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專門研究部署城鄉教師均衡配置問題。
石柱縣委、縣政府最終決定,通過實施特崗計劃、全科教師計劃和村小教師定點定向招聘計劃,多渠道招錄和引進高素質教師,以補充鄉村教師差缺。2016年,全縣招聘各類教師170名,其中有126名教師直接被安排到鄉村學校任教。
通過鄉鎮學校一體化管理,建立起支教、走教制度,促進教師輪崗交流,有序流動,縮小了城鄉教師水平間的差異,實現了教師資源的基本均衡。2016年,全縣共交流教師249人,“三區”支教42人次,安排校長交流46人次。
在全縣均衡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的政策和措施下,2016年5月,徐燕霞通過縣里定向招聘,成為到龍潭鄉萬寶小學雙河教育點任教的10名教師之一。
2016年春季,北碚區澄江鎮五一村。
老農袁登林的田里種上了38畝水稻。
年復一年,農忙時起早摸黑地下地干活,讓袁登林覺得充實。
農民嘛,種地才是正經事。身邊人也都說他是個閑不下來的人。
但大家發現,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年,袁登林除了田地,還多了個出現頻率很高的新去處——村文化室。
“村文化室離我家就幾分鐘路程,里面有好些關于農業科技知識的書,都很實用。”令袁登林沉迷的雖然還是種田,但他覺得多掌握一些科學文化知識,興許能讓今年的作物長得更好。
與袁登林不同,在村里,年輕人更喜歡享受另一種文化服務——利用手機上的APP,到數字文化館、中國文化網絡電視上體驗現代文化。
“目前,在北碚區12個鎮的111個村,農民都在逐漸享受到與城市市民基本均衡的文化服務。”北碚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中,北碚區形成了“城鄉一刻鐘”的文化服務網絡。網絡覆蓋了城鄉居民,不管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能在出門步行15分鐘之內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
此外,北碚區還創新方法,通過數字化縮短城鄉文化服務的距離,研發北碚區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綜合平臺“碚殼”,整合地方文化數字資源和數字服務,并與國家公共文化數字平臺相聯通;實施中國文化網絡電視試點建設,在重慶率先實現文化網絡電視在村(社區)文化室的全覆蓋;大力培訓文化人才,為每個鎮(街道)配備3—9名文化專干,每個村(社區)落實1名享受財政補貼的文化管理員……
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在不斷縮小城鄉文化服務的差別,使北碚區的文化服務和群眾的文化享受逐步走向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