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奇 (四川美術學院 401331)
“可見與不可見”的自白
——關于《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系列創作的闡述
胡永奇 (四川美術學院 401331)
“可見與不可見”是一個永恒的宏觀命題,在看的世界里永遠面對著可見與不可見,在感知的世界里永遠面對著已知與未知。我不追問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要做的是將觀看者某些不可見的空間通過我的創作作品的引導讓它變得可見。一張二維的紙面猶如一扇門,我要做的是推開這扇門?!犊梢娕c不可見的空間》系列作品本身并沒有多少思想指向,借以人們漠視而再熟悉不過的生存空間,試圖在若即若離間吸引觀者產生共鳴、思考。
“看”;感知;可見;不可見
同樣的東西有時候我們看不見,有時候又能看見;有時候我們只能看到炫彩,有時候我們也能看到另外的清澈。在感知的世界里,“可見”與“不可見”交織存在,它們之間不存有前后關系,正如由于時間、空間、處境、心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對定向事物的觀看層次、角度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出現重復甚至顛倒。在感知的世界里,“不可見”是“可見”的延展和轉化,是撥開“可見”之后的另一個層面。我們習慣通過“看”來呈現“可見”,同時大家又很清楚通過視覺的“看”所呈現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而感知的探索力是無邊際的。那么,在文章里我們將感知的整個功能統稱為“看”,此時的看不僅是視覺的呈現方式,同時擁有思考、感悟及諸多精神活動,于是我們可以說此時的“看”超越了看本身,“不可見”也就變得可見了。
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會:故地重游,感覺卻大有不同。面對同一片風景,所觸及的身心反應與以往卻不一樣了。我學畫多年,在起初的那些時間里沉迷于對繪畫技法及其表現力的學習,記得大學暑假悶在家的那段時間畫了幾十張村莊周圍的小尺幅水彩畫,力求表現刻畫對象的真實性;之后,隨著技藝練習的深入,“看”的重心發生了轉移,后來在同樣的夏天,同樣的地方,進行了第二次描繪,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把起初對寫實性的執迷轉移到了表達對這片故土的感情上,通過自己的理解方式運用顏色、筆觸、刻畫形式去表達這個有著無數回想的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這是我在繪畫中意志轉移的小小實例,這段經歷可能就是我對“可見”與“不可見”的第一次認識吧。
由于各種因素的變化,導致我們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樣。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去“看”?又是為什么我們每次“看”只能看到片面的一部分?視覺是感知的重要窗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關于夢的工作一篇中講到“我們的思想本就源自感知,他最早的素材和初期形式就是畫面,或者準確地說,是記憶中的畫面。”由于視覺圖像直觀而豐滿致使我們過度依賴眼睛,而放棄或忽略了“感知”本身。在這個刷圖時代,這種現象尤為甚之。我想文學與藝術最根本的使命應該是引導人們進行思考,而信息的快速清洗致使人們沒有時間或者麻木的進行感知和思考,生活甚至思維的方式徹底顛覆,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思”便不能透過“可見”的邊界到達“不可見”的空間。
幾年前,讀到了《這不是一支煙斗》這本書,此書是福柯對瑪格麗特繪畫作品的闡釋,同時也借助瑪格麗特的作品闡述了自己的思想。書本的最后一個章節---“看”的考古學,這篇文章與書本沒有多少關聯,是杜小真教授撰寫的對福柯哲學的一些理解和見地,原文是這樣的:“本文試圖從??隆恶R奈的繪畫》文本出發,結合他的哲學思想及其考古學方法,去“看”福柯對馬奈繪畫的“看”,分析福柯對馬奈繪畫的分析考察福柯的“目光考古學”的由來以及在他的繪畫理論中的關鍵作用……”。文章突出闡述福柯“目光考古學”,闡述看者目光對作品作用---以馬奈的《奧林匹亞》為例:看者目光投向畫中裸體,將她照亮,是看者讓她成為可見,看者的目光成為光源,成為《奧林匹亞》可見性和裸體的原因。文中的描述讓我一時感覺很新鮮,細想也確是如此,但是引起我一直思考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中經常出現的“可見”“不可見”這樣的詞匯,這些好比等了很久終于出現的一件“工具”,一件輔助我挖掘的“工具”。讀完這本書后的一年多,我開始了《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創作,直到現在,我不太懂什么是“可見”“不可見”,我只能從我的創作角度從畫面出發講一些我的理解。我所想的與??碌摹翱凑吣抗狻辈⒉灰粯?,我所關心的不是由此發現比,而是如何讓此發現比。我更關注的是這扇“門”如何由閉合到敞開。
在無限大的空間中存在閉合和聯通,當然,這些閉合和聯通可能不是直觀的顯現,更多的呈現形式是模糊不清的?,F代宇宙學中經常談及“暗物質”問題,在這個專有名詞背后所攜帶的正是對不可知維度的界定,我們做各種嘗試和探索試圖打破這層界限,將已知與未知聯系起來。那么,作為內部空間或者兩個空間之間必然存在聯系的介質,出于這種概念,我的創作是建立在試圖構建一扇聯通之“門”的基本理念上著手的,試圖通過這個中間介質連通畫外的觀者與畫面遮蔽后的內部世界。三年前我開始了《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系列作品創作,前段時間針對這系列作品做了小型個展,在展覽的場域里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到了許多作為創作者在工作室中不能看到的新內容,收獲了一些對本系列創作的過往及未來的路徑判斷?!翱梢娕c不可見”的展覽名脫胎于作品名,但又更加宏觀深刻,這一系列作品無疑源自于我對“可見”與“不可見”狀態的認識和追問。在從事繪畫學習與創作的這些年里,在不斷地延展與迂回的過程中,從起初學畫時期對觀察角度的轉變,到近階段對“可見與不可見”的思索,這些便是我一直在“看”的。在創作的過程中,為了突出畫面連通介質的力量,逐漸肯定了更加注重創作的代入感與感染力讓它取代一部分作品自身的美感,不至于讓“美”成為阻止觀者去“看”的障礙。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選擇以“空間”為名,是鑒于在畫面中主要借助了這些空間作為介質引入和傳達的載體,其實質并非描繪嚴謹而冷靜的空間關系。工業文明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農耕游牧,當人在脫離土地之后,又逐漸被人造幾何體的空間所包裹,這個空間極易被人們忽視,就如同我們無視干凈的空氣和清潔的水,但其實兩者卻存在及其親密的關系,看似漠視卻最易觸動神經,正是因為這層聯系,我選擇了以“空間”為創作主體,用意是在最不經意間觸動觀眾熟悉的空間記憶。畫面中的空間沒有直接來自于現成品,它源自于積淀之后的思維異變,因為它是我的臆造物并非真實存在,淺意上講它符合“不可見空間”的說法;在看似真實又非真實的空間中,借助它與人的這層熟悉與漠視的關系,利用臆造空間作為誘餌,在懸浮四面體的指向下,將思維帶入另外的空間,這符合深意上的“不可見空間”。
[1]米歇爾????《這不是一支煙斗》[M].漓江出版社, 2012.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圖解:

圖一:《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2》 胡永奇 紙本水彩 110×85cm 2014年

圖二:《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3》胡永奇 紙本水彩 110×85cm 2015年

圖三:《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4》 胡永奇 紙本水彩 112×85cm 2016年

圖四:《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9》 胡永奇 紙本水彩100×185cm 2016-2017年
胡永奇(1988.10—),山東淄博人,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水彩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