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智
(河北省邢臺市農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1)
威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經驗及措施
劉文智
(河北省邢臺市農業局 河北 邢臺 054001)
2017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近年來,威縣立足農業園區高標準建設,重點在農業改革、規劃編制、科技支撐、金融保障、標準化生產上下足了功夫,引領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又好又快發展。
威縣位于邢臺市東部,轄9鎮7鄉和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高新區、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工業園區、1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河北省首個綜合改革試點縣,2015年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2.1 科學編制規劃,保障“定位精準”。聘請中國農科院、省林科院等專家團隊,編制完成縣域及各園區規劃,全縣形成“三帶三園”的農業格局。以三大園區(農業園區、梨產業園區、乳業園區)為重點,現代農業、美麗鄉村、鄉村旅游協調聯動,實施工業園區、農業園區、農村社區“三區同建”,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2.2 創新服務機制,保障“運行高效”。一是創新園區管理機制。三大園區分別成立管委會,實行園區一體管理、項目一體招商、土地一體流轉、資源一體整合、智力一體引進、產業一體發展。二是創新園區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機制。圍繞推動貧困人口脫貧出列,按照“三個優先”的基本原則,通過項目、資金、政策重點傾斜等方式,培育壯大宏博、德青源、根力多、海升等一批有示范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實現了產業全面多層覆蓋,使每個貧困村都有項目、戶戶都有門路。三是創新園區建設與農牧結合面源污染治理相結合機制。實施縣政府、科研機構、龍頭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五方握手”行動,打造了生態循環農業樣板。
2.3 拓寬融資渠道,保障“資金充足”。堅持把搞活農村金融作為推進園區建設的活力源泉,重點搭建了“五大平臺”。一是整合平臺,著力實施好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二是投融資平臺,成立威州農投等14家涉農國有投融資公司,以縣屬經濟林權、河道確權土地等優質資產注入,總資產達到14億元。三是擔保平臺,整合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擔保系數放大10倍,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政銀企戶保”貸款業務。四是抵押平臺,與神州數碼公司及土流網合作,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五是普惠平臺,深化農村“雙基”建設試點,完成2.2萬戶信用戶數據采集,已發放貸款3億多元,貧困戶實現發展有門路、資金有來源。
2.4 推進農業產業化,保障“規模經營”。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讓群眾作為經營主體參與進來,在聯合與合作中真正受益,防范風險。一是培育新型主體,積極培育龍頭、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特別是加強合作社建設,大力提倡“三個領辦(鄉鎮干部領辦、村干部領辦、能人領辦)”,規范合作社運行。二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深化“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確、賦、活、聚上做文章。三是加快三產融合,按照“接二連三、第六產業”思路,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2.5 搭建科技平臺,保障“支撐強勁”。一是建立科研機構,探索實施產業首席專家制度。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建立農業標準生產體系,園區重點企業全部安裝“物聯網”系統,與“智慧農業”系統聯網,實現產品可追溯。三是加強技術推廣,依托鄉村便民服務中心和龍頭企業———根力多股份公司,打造了集電話答疑、網絡平臺于一體,覆蓋縣鄉村的農業科技服務110體系,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威縣現代農業園區自建設以來,成效顯著,探索推行了管委會模式,堅持以“六個一體”機制創新,以“125”原則導向發展,打破了農業園區沒有統一管理、科技研發、融資平臺、營銷服務體系的松散狀況,催生了現代農業大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