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玉俠
重構幼兒美術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新策略
文 李玉俠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學習美術有其獨特性,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是他們學習的主要路徑,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萌芽。
多維度的設計、多路徑的組織和多元的評價是幼兒美術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的新策略,唱響“感受、發現、創造”三部曲,踏著“材料、創作、評價”三路徑,使幼兒在美術教學中尋找快樂、體驗快樂、獲得快樂,并能用自己的方式發現、感受、表現和創造美。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將學習、生活、游戲等融入美術活動中,利用觀察、體驗、創造等方式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一)慧眼欣賞感受美
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教育的有效資源,讓幼兒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在欣賞優秀美術作品中不斷學習。教學前,帶著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幼兒園內外、附近社區、美麗的公園、壯觀的高架橋等,讓幼兒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欣賞《花園里的狂歡之夜》《去滑雪橇》《意料之外》等名品名作,尋找其中的美。生機勃勃的小草、萬紫千紅的花朵、鬼斧神工的山脈、高大挺拔姿態各異的樹木、雄偉壯觀的建筑物、鮮活接地氣的人和物等等都是幼兒發現美的素材,由此孩子創作的《春天》的作品才是獨一無二的。
(二)親身體驗發現美
幼兒只有在輕松、自由、自主、愉快的積極情緒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美術教學的樂趣,發現其中的美。如大班美術活動《星空》,通過欣賞音樂、鑒賞圖片、傾聽故事等方式,讓幼兒感受夜晚星空的高遠、彎彎的月亮、皎潔的月光、深藍的天空。
(三)鼓勵想象創造美
開展美術教學前,要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給予幼兒充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避免過度干預,排除干擾因素。如大班美術教學《欣欣向榮的花》,我組織幼兒欣賞美國著名藝術家喬治亞·奧基弗的名作《紅色的美人蕉》,“這朵花開得像火一樣,紅紅的,還有黃色的火、藍色的火。”“這花瓣像燃燒的火焰,照著天空,什么美人蕉,叫火焰花吧。”“這是我們幼兒園的美人蕉嗎?”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展開想象,議論開了。讓幼兒說出欣賞后有什么感受,然后鼓勵幼兒大膽地創編,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體驗與感受是幼兒創作的源泉,是個性“畫”的開端。
(一)材料選擇趣味化
美術教學活動組織前,優化與美術活動相關的物質環境,師幼共同提供有趣、新穎、有創意的各種材料,激發幼兒“為玩為畫”的興趣。如小班的“彈珠滾畫”、中班的“萬能的點點”、大班的“雨花石”等等,讓幼兒在玩中愛上了美術。
(二)創作過程情境化
幼兒喜歡看看、說說、唱唱、跳跳、做做、玩玩,通過觀察、語言、音樂、體育、制作、表演等形式的介入,將美術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技能巧妙地結合,讓幼兒在快樂、自主、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與發展。
1.語言介入體現趣味性
幼兒喜歡邊畫邊說,選擇幼兒較為熟悉的兒歌,引起幼兒的創編興趣,讓幼兒直接地感受這類兒歌的句型特點和趣味性,引導幼兒編出較順口、連貫、有趣、形象的繪畫順口溜。如小班美術教學《粉紅色的豬》,“臉兒圓,鼻子翹,耳朵大,眼睛小,身子胖,尾巴小,還會嚕嚕嚕嚕叫,一天到晚睡大覺。”教師引導幼兒邊說邊畫,生動有趣,在兒歌的助推下輕松習得了技能。
基于新課程建設背景下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的特質,通過新穎的美術活動設計與組織,生成幼兒美術活動的新舉措,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中萌發幼兒對美術活動及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去創造。
美術教學;多維度設計;多路徑組織;多元化評價;新策略
2.舞蹈介入展現情境化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美術教學完全可以借助動態的舞蹈肢體語言進行。大班美術活動《影子》《背面人》《做早操》中,幼兒拉上自己的好朋友,一個在太陽底下跟隨著音樂愉悅地做動作、跳舞、做操,另一個在旁邊用繪畫的形式進行“描述”,不僅呈現了不同姿態的“背面人”“影子”,還增進了幼兒之間的友誼。
3.觀察介入表現真實性
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人和物的外形、結構、顏色、形態等特征,啟發他們運用形象比喻的方法,鼓勵幼兒學習與創編,引導幼兒加工、提煉、整理,使美術教學順口溜更順口、更貼切、更生動、更有趣。如大班美術活動“火車”,在觀察、認識、參觀的基礎上,通過聽故事、看圖片、做游戲的方式,師幼創編了順口溜:“方方的屋,方方的頭,方方的車廂后面有,圓圓的車輪手拉手。”小班的孩子們在認識“金魚”這一活動后,興趣盎然地編出了金魚畫法的順口溜“眼兒圓圓,嘴兒圓圓,身體圓圓,尾巴彎彎。”玉米是幼兒愛吃的食品,在到田里掰玉米、和媽媽一起買玉米、自己親自吃玉米的過程中,他們詼諧地編出了畫玉米的順口溜:“先中間后兩邊,上面尖下邊圓,玉米粒排排站,綠苞葉腰彎彎。”幼兒最好奇、最愛畫的是勇敢可愛的動物,如獅子,孩子們創編了獅子畫法的順口溜:“梯形的鼻,圓圓的眼,大大的肌肉鼻兩邊,上面還有長長的臉,亂七八糟的長毛圍著臉。”
又如欣賞完《阿凡提的故事》后,幼兒被阿凡提的機智、詼諧、勇敢所感染,和我共同編出了阿凡提人頭畫法的順口溜:“一個大筆頭(臉部外型),一個小秤鉤(鼻子),鉤著一個小漏斗(嘴),漏出兩顆黑豆豆(眼睛),外加熱狗和牛油(熱狗指頭巾,牛油指胡須)。”再如鱷魚是小朋友聽后都會露出驚恐神情的動物,它兇猛、丑陋的樣子著實讓孩子們又怕又愛。觀看了動畫片《鱷魚的眼淚》后,孩子們輕松地編出了畫鱷魚的順口溜:“嘴巴尖尖,臉兒扁扁,身體長圓,尾巴像鋼鞭。”
(三)活動形式多樣化
美術教學活動、涂鴉墻、創設美術區域環境、3D動畫園、親子創意拼貼書、繪畫日記、幼兒個人畫展、幼兒美工制作比賽、繪畫沙龍、泥塑、彩繪、創意沙畫、繪畫故事墻、廢舊物品大變身等等多樣的美術活動,給幼兒感受、發現、創造的機會。
幼兒美術的鑒賞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進步的。如果僅僅通過語言來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的話,對于年齡小的幼兒是特別困難與無趣的。只有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才能讓幼兒品嘗到評價的樂趣,才能較好地提升幼兒審美與評價作品的能力。
(一)利用作品,師幼共評
幼兒在評價作品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選擇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作品中的角色引導幼兒,如在評析美術作品《國王的城堡》時,幼兒扮演王子或公主,教師扮演國王,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為什么設計這樣的城堡,讓幼兒身臨其境,評價的語言和想象就會豐富起來,形式會變得生動有趣。
(二)自主選擇,自我評價
幼兒美術作品評價時,讓幼兒選擇感興趣的某一處、某一點或者某一項進行評價,無論是色彩帶著的氣息、動物的可愛、云梯的高度,還是形狀的大小、線條的流暢、畫面的用心等等,幼兒都可以暢所欲言。
(三)創設情境,平行互評
在尊重作品及幼兒的基礎上,本著欣賞的眼光去客觀評價他人作品。如大班美術教學活動“稻草人”,“他的稻草人是用來保護水稻的,這下我就不擔心大米被小鳥給吃了。”“他制作的稻草人把壞人嚇跑了。”“稻草人幫助農民伯伯守護莊稼是好人。”“你的畫用了這么多紅顏色,感覺就像過年一樣喜慶。”這種評價方式,自然而然地把愛的教育和美術教學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美術教學活動中融入多維度、多元化和多樣化,讓每次美術教學活動都像在設計、游戲、玩耍,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內心,鼓勵幼兒在自然、自主、自由、愉悅、創造的氛圍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心情,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在美術活動中盡情地暢想、用心地觀察、勇敢地創造。
(江蘇省徐州市朱莊中心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