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瓊
成長故事書在區域活動中的運用研究
文 張瓊
成長故事書是指鼓勵幼兒根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記錄活動中真實的、有意義的過程和發現,促使幼兒的學習過程可視化,幫助幼兒實現自我規劃,學習觀察與記錄的方法,包括記錄過程中的收獲與發現,順應其天性,真正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游戲,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從中及時地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教育契機,順勢而為,及時調整、改進自己的活動。
這里主要是談一談在區域活動中成長故事書的有效運用,區域活動是幼兒個體或小組在區角環境中通過與材料互動來實現自我建構、自我探索、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活動,將成長故事書有效運用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真實展現幼兒在游戲中成長的足跡,幫助幼兒在活動中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素養。成長故事書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區域活動因其自身自由、開放、個別化的特點,幼兒有較大的自選空間,因此可以鼓勵幼兒做計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游戲內容與時間。《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計劃活動”。游戲計劃書就是幼兒對即將開展的活動的設想和安排,如游戲內容、完成時間、解決方案和步驟方法等。
游戲開始時,每個孩子可以準備一張表,表上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該主題中開展的一些游戲內容呈現給幼兒,以便幼兒在操作的時候能了解材料投放情況,自主地選擇,并用符號記錄完成的情況,如日期、完成方法等。在投放時,不同的年齡段應有差異,小班挑選典型的材料單獨呈現,記錄方式可用印章,中大班則可以呈現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內材料的投放,記錄方式可以是圖片、符號或是文字等。同時年齡越大的孩子需設有“我的新發現”,鼓勵幼兒自發生成新的游戲內容。對于孩子自發生成的內容,如角色區的主題,可以與孩子進行深入的計劃,包括今天游戲的主題、參與的人員、準備的材料、場地的布置等。如陽春三月,孩子們在雙休外出的基礎上產生了“燒烤店”的主題,小組就在口頭商討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制訂當日的游戲計劃。第一天,“燒烤店”的主題剛剛產生,孩子們開始畫場地設計圖,根據圖示搬來了收銀臺、操作臺、餐桌,有的找來了塑料架子當燒烤架,燒烤店初具規模;第二天,孩子們發現燒烤的品種比較單一,有的說訂制烤肉片,有的說做瓶花裝飾,有的說掛彩燈,大家邊討論邊用圖畫的方法記下來,向加工廠投遞了訂單,開始分工合作。第三天,孩子們覺得邊吃邊看表演比較好,于是“節目單”產生了,客人可以邊吃邊點。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合理的規劃,其中出現的場地圖、訂單、節目單都屬于游戲計劃書的范疇。游戲計劃書起到了匯集幼兒想法,規劃當日游戲內容,引領游戲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作用,其間孩子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主的狀態中,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計劃,告別“喂食”現象,這對其終身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科學區內幼兒通過操作與嘗試,探索簡單的科學現象,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發現,生成獨特的科學故事書。如在對動植物的連續觀察中,我們通常會與幼兒一同制訂觀察計劃,選擇適合幼兒觀察的內容,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個性化的記錄方法,如用數字、表格、圖畫等記錄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如在故事書《葵花寶典》中,孩子們樂此不疲地照料著向日葵:松土、澆水,并且通過每日觀察,記錄其變化,關注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留下探究的足跡。又如在科學區的小游戲“剝蠶豆”中,有的孩子剝出來是兩顆,有的是三顆,孩子們就把這一結果記錄下來,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以后,引導幼兒將記錄結果進行統計匯總,得出剝出4顆豆的豆莢最多的結論,在這本《剝豆豆》的故事書記錄了孩子們探究蠶豆形態、數量的過程,是自發的、自主的,是通過自己的親身操作所獲得的經驗。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記錄完后,教師要常常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引導幼兒說明或描述自己記錄的內容,交流自己的記錄方法,分享經驗。
在建構游戲中,在活動開始之前,中大班幼兒會自己規劃今天建構的主題,明確大主題,自由結伴,然后協商小主題,進行分工,最后小組合作,完成今天的圖紙,而后分組按圖紙進行搭建。建構區圖紙也是成長故事書的一種,它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規劃整個建構活動,在小組協商、討論的基礎上把想法記錄下來,包括內容、使用的材料和數量等,從而指引其建構行為。孩子們在實際建構過程中,有時會不按照制訂的計劃走。我們需靈活處理計劃與實際操作的關系,不直接去否定或干預,而是通過提問,讓孩子自己說一說,如今天建構的作品和自己當初的計劃不同,為什么?是否是發現計劃中存在問題,于是進行了調整?老師作為傾聽者、支持者,應站在兒童立場上,在理解幼兒想法的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充分發揮圖紙的規劃作用,在對比中習得經驗,促進幼兒自主發展。

成長故事書是指鼓勵幼兒根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記錄活動中真實、有意義的過程和發現,幫助幼兒實現自我規劃,自主學習,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從中及時地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教育契機,順勢而為,改進自己的活動,支持幼兒的成長。本文從區域活動入手,圍繞游戲計劃書、科學故事書、建構區圖紙、照片故事書等幾個方面談成長故事書的有效運用。
成長故事書;區域活動;幼兒

在區域活動中,除了幼兒自己記錄,我們也會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幼兒發現和探索過程中的精彩時刻,即“哇”時刻。這類故事書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通過教師用照片的形式記錄真實情景中幼兒學習、探究的實際行為,并對通過觀察收集到的信息做出恰當的分析和價值判斷,提出適宜的支持策略,鼓勵幼兒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
如在“管道探密”游戲中,教師結合觀察到的游戲過程進行了記錄,前半部分為事件的描述:建構區里有兩個男孩陽和濤,兩人合作搭建了亭子、小樓等,這時陽一轉身目光落到那一堆管道上,他說:“我們給公園接個水管吧!”于是兩人便開始將兩三段管道拼接在一起,水管從小樓通到湖泊,從亭子能到草地。玩著玩著,兩人朝管道里互望了一下,發現里面黑乎乎的,再把管道放在耳朵邊,驚奇地說:“我聽到聲音了。”于是兩人便玩起“傳聲”的游戲,并通過“管道傳聲”,指揮建構區里的工人們運輸材料。又過了一會,濤把一塊小鵝卵石往里面一放,往前一倒,從另一頭出來了,他興奮地喊道:“哇,還可以傳送石頭啊!”兩人把鵝卵石從這邊運到那邊堆成假山。
后半部分則是對該事件的反思以及進一步跟進的策略:在建構區的游戲中,我們投放半成品材料,如瓶、罐和管道,孩子們在與這些低結構的材料結觸時,會產生一些創意的火花,今天備受關注的水管就是其中之一,教師將它投放在里面,不固定玩法,也沒有采取示范,而是把創造的機會交給孩子,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運用。因此,不要忽視對一些生活材料的運用,教師應做一個退居幕后的觀察者。同時可以進一步將游戲引向深入,如“聲音能傳多遠”等,鼓勵孩子深入探索傳聲遠近與物體長短的關系等。
總之,將成長故事書運用到區域活動中,一方面能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進行自我規劃,及時記錄,對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評價和支持兒童的學習,有效促進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和教師觀的形成,對于促進幼兒的成長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起到推動作用。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幼兒園)
[1]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