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攝影”?
——《攝影觀念的演進:以“表征”為中心的考察》評介

《攝影觀念的演進:以“表征”為中心的考察》,閆愛華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和飛速發展,“攝影”行為變得“簡單”,幾乎無處不在,“攝影”的邊界似乎又重新充滿了不確定性。正如彼得?普拉根斯所言:“下一代攝影師——如果還會有的話——將不得不尋找一種方式去恢復攝影與現實的特殊聯系。而且他們必須用煥然一新的方式。”當代美國學者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已經在《攝影之后》當中開始描述“超攝影”時代的圖景。攝影作為視覺的重要媒介之一,與公眾、社會、政治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很顯然,對于攝影研究而言,用一套整飭的理論話語捕捉和涵蓋這些維度也變得越來越不切合實際。
1980年12月,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攝影理論年會。這次年會的中心議題是:“攝影藝術的特性、共性和社會功能,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異同,以及有關攝影藝術的分類等問題。”(高糧《一九八0年攝影理論年會》)而此時的西方攝影學界早已建立了獨立的攝影史研究學科,伴隨著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社會批判思潮的盛行,在攝影學界內部,傳統的關注攝影美學特征和形式要素的攝影史寫作模式也正在經受“新藝術史”思潮的沖擊,研究者更傾向于尋求在社會文化的功能結構中重新定位攝影的內涵和價值。兩個背景的差異清晰地映照出中國攝影理論發展的起點和位置:早期中國攝影理論研究只是輕輕地觸碰到了攝影的基本理論邊界問題。對于中國的攝影理論研究而言,一方面是攝影史研究極不充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所謂后攝影時代到來,理論建設和解構幾乎同時發生的尷尬局面。就攝影學界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系統地展開理論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閆愛華的《攝影觀念的演進:以“表征”為中心的考察》無疑是一本值得關注的攝影理論研究著作。該書以“表征”(representation)為切入點,重新反思了“攝影”觀念的發展演變過程。作者對“表征”的界定立足文化研究的視野,尤其強調其符號性和動態的建構功能,而“表征”這個概念十分精確而且巧妙地傳達了作者的雄心,一方面它勾連著攝影的古老的“再現”傳統,另一方面它指向了更為宏大的主題:視覺文化的走向、圖像轉向。因此本書實際上就存在兩個聲部,一個是攝影觀念經歷了“從客觀再現到表現,到建構的表征,再到表征的危機的歷史”,另一個則是圖像如何成為圖像自身的歷史,前者構成了后者的典型樣本。在“表征”的分析框架之下,攝影的技術性、藝術性、媒介性、社會性,尤其是后兩個功能獲得了進一步的凸顯。與本書宏大的理論架構相比,攝影史梳理的部分則顯得有些浮光掠影,尤其是攝影觀念發生轉變的歷史環節令人意猶未盡。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使用了一定數量的中國繪畫、中國攝影經驗的案例,提出了“攝影本土化美學風格的確立”的問題,這不免讓人對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充滿了更多期待。
(杭州師范大學 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