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背靠著在飼料行業與農產品渠道上深厚的基礎,席剛提出了“全產業鏈優化”的概念。
從種草養牛,到鮮奶配送,新希望乳業作為行業的后進者,一直在謀求在行業中的差異化競爭。
負責新希望乳業板塊的席剛坦承,和伊利、蒙牛等行業龍頭相比,新希望這塊業務在規模上要小很多。但通過良好的戰略規劃與長期、持續的貫徹,這條差異化的道路正越走越寬。
在企業規模和產能的擴張方面,新希望所采用的策略是整合。在各個地方都有大量的小型乳企,通過對這些小型乳企進行兼并和重組,最終實現300億以上的收入。根據席剛的規劃,大概這需要集結40家各地的小型乳企。
但到了實際操作中,對數量的追求并不意味著要犧牲對質量的把控。席剛告訴《英才》記者,新希望更關注怎樣將原有的工廠做得更好,占有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在特定的區域內將消費者的口碑與體驗做得更好。“作為區域品牌來說,這是我們更需要主要去考慮的事”,席剛說。
新希望對自己的“區域品牌”定位,實際上與目前國內乳業產品格局有很大的關系。在國際上,牛奶生產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市郊周邊,牛奶現擠現售,保質期較短,大多數不會進行長周期的存儲和長距離的運輸。
而中國由于行業歷史的原因,產區集中的常溫奶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低溫鮮奶產品的消費習慣,仍在建立之中。
席剛介紹,為了能夠讓鮮奶中的營養成分保持在最好狀態,新希望使用更低的溫度進行消毒,并保證從生產到用戶餐桌的時間,在同行業中達到最短,也就是24小時左右的程度,在這個過程當中防止牛奶品質的衰變。
為了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新希望牛奶產品新鮮的特點,他們還推動了牛奶工廠的開放,讓消費者、媒體與合作伙伴深入到廠房中,去了解牛奶產品制作的管理能力、工藝流程等。
實際上通過這樣的努力,可以讓消費者更直觀的感受到新鮮牛奶的生產過程,從而更好的接受產品。“市場變化的背后,是很多事情需要用心去做”,席剛說道。
和很多乳企一樣,新希望也在打造行業的全產業鏈運營能力,背靠著在飼料行業與農產品渠道上深厚的基礎,席剛提出了“全產業鏈優化”的概念,希望將市場上現有的商業因素做最好的調整與變革,讓產品變得更鮮、更營養、更多樣化,以適應如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對于乳業消費者來說,更鮮、更好的營養指標保持能力、更便捷的購買方式,顯然會成為升級過程中最關心的幾個關鍵點。為此各個大型乳企都增加了對低溫牛奶產品的關注度。
席剛看到,從三聚氰胺事件過去已經很長時間,如今行業的食品安全已經基本不再是問題,各大廠商也在思考,在消費者初級的“食品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行業的下一步發展,就應該向更加新鮮、更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方向去發展。
“單一產品打天下的時代過去了”,席剛告訴《英才》記者。當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高、產品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那么對于新希望來說,就意味著將在面臨更多挑戰的同時,也獲得更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