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貌+段斌+劉任任+易靈芝


摘 要:針對地方院校信息工程類專業,提出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校企互動協同創新模式,分析地方院校信息類工程專業特點及其協同創新需求,探討校企互動協同創新模式,介紹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若干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協同創新;校企互動;信息工程;地方院校
文章編號:1672-5913(2017)07-0009-05
中圖分類號:G642
0 引 言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興起,人類社會迅速由IT時代向DT時代轉型。信息工程類專業直接面對新興產業技術變革,社會對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生了新的需求。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需要注重思想轉變,在工程類專業教育中進一步凸顯“面向社會需求培養優秀人才,面向社會需求開展研究工作”的價值取向。然而,當前高校工程專業的運行管理模式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有一套完整的運行與考核體系,而企業科技創新的目標主要是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如無有效模式支撐和機制保障,校企之間容易因模式失配和缺乏有效互動而脫節,為此,亟須對工程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索。
1 地方院校信息工程類專業特點及其協同創新需求
“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技術革命的興起,使得信息工程類專業之間以及信息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1],單一學科在面對現實復雜工程問題時往往力不從心。信息工程類專業包括計算機、通信工程、電子信息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等,近年來興起的物聯網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學科都屬于該大類范圍。當前國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高校和企業對人才聯合培養及科技創新產生了新的需求,高校亟須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如何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不斷提高高校信息工程類專業的整體教學水平,是每位高等教育從業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發源于計算機專業的MOOC教育模式通過信息化教學新環境[2],為信息工程類專業學生培養提供了一個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的平臺,成為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專業實踐教育所需的生產環境、團隊協作等沉浸式學習環境MOOC模式則無法解決。
從國家教育科研政策戰略導向層面,教育部自2011年提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加快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集聚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在國家創新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各地方省份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呼應,相繼出臺和實施若干舉措。以湖南省為例,相繼出臺《關于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管理辦法》《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等,旨在創建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條件和技術創新氛圍,并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地方院校主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提升地方院校工程類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促進工程教育與產業界的融合十分必要[3]。只有綜合利用高校的學科人才優勢和企業的產業基礎,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提高提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水平,支撐區域企業的工程技術研發與實施,才能將學科專業基本理論與當今廣泛應用的專業技術、前沿技術接軌,使學生在校園教育階段就可以參與和完成工程實踐,培養與塑造出通專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從而為整個產業的發展不斷輸送血液。
綜上分析,信息工程類專業種類多、發展快、與經濟社會聯系緊密,校企產學研合作乏力將導致人才培養所需要的行業企業培養環境缺失,同時也導致教師從事技術轉移、科技服務、技術支撐等科研成果的嚴重不足。大力開展校企融合的協同創新是提高地方院校信息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水平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2 校企互動協同創新教育模式
在“面向企業需求培養優秀人才,面向企業需求開展研究工作”的價值取向下,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基礎上的協同創新得到越來越多地方院校工程類專業的認同。然而,現行校企協同過程中往往又存在價值目標、管理模式、考核指標等方面的沖突和障礙,如校企雙方協調不暢則容易需求脫節,難于有機融合,這也是現實場景中一些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平臺無法有效運轉的癥結所在,因此,有必要對校企互動協同創新模式進行探索。
2.1 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總體思路
信息工程類工程專業因為學科特點,研究生培養工作與產學研合作的具體實施工作緊密相關[4]。在研究生培養基地與產學研合作基地的平臺建設上,迫切需要從思想導向上進行轉變,凸顯面向社會經濟重大需求和工程實踐關鍵技術難題開展工作的價值取向,并將該價值取向滲透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產學研合作的各個環節中。為充分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應將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專業屬性和附加的公共利益訴求和企業的科技創新需求、市場競爭力提升訴求整體考慮,通過協作、共享、溝通、互助的方式實現良性互動,從而推動產教融合協同創新[5]。
圖1所示為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總體思路框架,從人才培養、學科交叉、科研平臺建設3個方面開展校企協同創新。值得注意的是,圖中3個維度的舉措在實施過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實質融合、互相支撐的,對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是根本,也是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的支撐,而對企業而言,人才培養、學科交叉最終都是為企業解決問題。各個維度的發展其最終目標都是為解決重大社會經濟需求和關鍵工程技術難題服務。
2.2 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關鍵舉措
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是促進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
(1)協同創新的科研平臺建設。面向區域優勢產業積極開展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是凝練高校工程學科研究方向、整合高校人才隊伍和提高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以協同創新平臺為依托,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克服科技資源“碎片化”,利用優質社會資源和重大任務培養人才,辦出專業特色,提高就業質量,力求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企業科技創新的一體化融合。
湘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設有計算機、電子通信、自動化等多學科專業,擁有“智能計算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制造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等高等級科研機構,依托已有基礎開展了系列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針對上述目標,在平臺建設方面,積極謀求與省內知名高校和企業合作,聯合建設了系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和人才培養平臺,依托平臺,取得了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若干成效。表1為近年來成立的主要校企合作平臺。
在已構建的協同創新校企合作平臺基礎上,除最大限度地執行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對協同創新明確的支持政策外,協同體單位在自身現有的條件和能力范圍內,給予協同創新平臺充分的政策支持與保障,使之成為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政策匯聚區,成為改革發展的實驗區,在服務重大工程需求和解決重大工程科技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真正體現協同創新的優勢。例如,湘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與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同時建設有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和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在產學研和人才培養平臺融合建設方面取得較好成績。以863項目“典型鋼鐵企業MES及產銷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鋼鐵企業集團生產管控數字化應用示范”、國家節能減排技術研究項目“典型鋼鐵企業能源管控一體化系統研究及開發”、工信部電子商務集成創新試點工程項目“鋼鐵企業供應鏈協同信息平臺建設”為背景,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在科技攻關、聯合人才培養、知識產權成果申報、省部級獎勵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
(2)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前全國高校正積極參與工程教育認證,工程教育認證的核心是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在OBE教育系統中,教育者必須對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構想,然后尋求設計適宜的教育結構來保證學生達到這些預期目標。學生的產出主要體現在能力的掌握而非傳統的教師經驗傳遞,作為工程專業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即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里的復雜工程問題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簡化的問題,而更強調企業生產實踐中真正面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校企互動協同創新與OBE天然融合,因此有必要大力推進基于產出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
湘潭大學對于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一貫重視,2012年即開始積極籌備參與工程教育認證,繼2015年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通過認證后,2016年自動化專業成為首個通過認證的信息類專業,隨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通信工程兩個信息類專業的認證申請同時被受理,2017年兩個專業將同時接受后續階段的評估。
針對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趨勢以及地方院校信息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大力提倡以區域、社會重大工程需求和企業面臨的關鍵工程技術難題為導向,培養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各個層面大力倡導工程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才能有效促進地方院校工程類專業建設目標與企業需求的有機融合,推動校企互動協同創新,最終促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
為此,上述兩個參與認證的專業都開始從工程專業科研與人才培養一體化角度思考專業建設問題。通信工程專業構建了電源復雜工程問題課程群,基于專業領域一個相對完整的復雜工程系統——DC-DC電源系統,通過前后銜接的系列課程,按照從分立到聯合的機制,系統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則構建了網絡與信息安全、面向領域的軟件工程等幾類復雜工程問題,從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實驗項目幾個層面進行了系統梳理,力求從不同角度實現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促進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學和學科發展導向的科研之間的有機融合。
(3)多學科交叉的協同創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急需培養跨學科的應用型工程人才,但在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多學科交叉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各方面的發展壁壘,如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傳統的院系設置等。對此,我們通過學位點交叉設置和工程項目驅動科研的方式進行了若干探索和實踐。
針對多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與數學學科協同,設立了計算智能二級學科博士點;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協同,設立了過程工業優化與節能二級學科博士點。依托協同創新平臺和交叉設置學位點,直接從企業生產中發掘和提煉工程技術難題,為研究生培養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創新研究課題,目前培養的已畢業博士生5名,碩士生20余名;從工程問題中提煉技術要素設計創新訓練項目20余項,為在校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提供支持;此外一大批本科生進入企業開展生產實習,或以企業問題為背景開展本科畢業設計。目前,正在啟動與統計學專業在大數據處理方面、與法學專業在大數據知識產權方面開展交叉協作培養復合型人才。
對于多學科交叉的協同創新,我們的一點體會是:“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主要針對科學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技術路線,如果長期從事單一學科科學研究和教學,知識面相對狹窄,要深刻理解學科交叉的內涵并非易事。這種理解要在一個具體科學研究項目,或者提出一個新的科學研究理念時得以體現出來。當案例研究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應當深入到具有一定實質性“創新”意義的研究方向,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正是產生重大創新成果的途徑之一[6-7]。具體而言,要循序漸進鼓勵和發展捆綁式學科交叉、滲透式學科交叉和螯合式學科交叉等不同程度的交叉創新機制,不必苛求一步到底,也不應停滯不前。
2.3 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若干管理政策
為實現校企互動協同創新,還需從學科專業層面進一步提升,在更高層級的政策層面保障上述措施得以實施。為此,從管理政策層面,需將教學與科研協同規劃,通過協同創新平臺的引導,使學科研究方向聚集;團隊聚集后聯合開展研究,獲取更多的科研資源和企業認同;通過方向的聚集和專業定位的明確,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相關的教學規范、校內學習與到工業界學習相結合等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并與科學研究工作相一致,一舉多得。為加強產學研科研工作的發展,推動學校的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湘潭大學從2016起設立了“產學研提質專項”資金支持項目,主要是按照湖南省“做強主導產業、做大先導產業、培育新興業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思路,針對湖南省確立的主導和先導產業,以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資助一批項目用于開拓產學研合作市場,對于獲得資助的項目,在啟動資金、團隊建設、專業發展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
從管理政策方面,還需研究建設分類評價機制,形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協同和激勵環境,例如在職稱評審和科研獎勵等高校教師關注的核心事務上,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實行分類評價。就湘潭大學而言,近年來在鼓勵本科專業參與工程教育認證、擴大研究生專業學位招生規模,確定產學研課題、專利成果轉化等在職稱評審中的可量化認定標準這些方面都相繼出臺了措施。在目前眾多高校辦學重心下移、管理重心下移等改革措施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三位一體的適合工科院系發展需要的評價機制正在逐步形成,這些措施均有利于形成校企互動協同創新的激勵環境。
3 結 語
湘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大力開展校企互動協同創新,在平臺培育、管理模式、探索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產生了較積極的效果,并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支持。盡管如此,相關模式和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偉珍, 陳炳森. “校企互動、三層遞進”培養機電類創新創業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 裝備制造技術, 2016(3): 188-190.
[2] 張艷, 劉亞. 大數據時代MOOC對計算機專業教育的影響[J]. 計算機時代, 2015(3): 69-71.
[3] 張弘. 落實四合作 實現校企互動機制常態化[J]. 中國高等教育, 2012(24): 46-47.
[4] 焦竹青, 張小芳, 何寶祥,等. 電子信息專業“校企互動”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分析[J]. 中國電力教育, 2014(32): 40-41.
[5] 李張珍. 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研用對接機制探析: 基于美國北卡三角協同創新網絡發展實踐的考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1): 34-38.
[6] 李陽, 羅美林. 多學科交叉智能信息處理研究生課程教學模式新思考[J]. 計算機教育, 2016(10): 113-116.
[7] 徐躍杭.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培養探索和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3): 123-125.
(編輯:郭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