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和社會主義觀是馬克思恩格斯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列寧首次提出了階級定義,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時代仍然存在階級斗爭,提出了新經濟政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的成功運用和實踐證明。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和社會主義觀在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我國在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問題上曾經走過彎路,犯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我們要吸取教訓,掌握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的偉大目標,實現國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關鍵詞〕列寧;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五位一體”;“四個全面”
〔中圖分類號〕A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4-0041-10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并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至今已有100周年。100年風雨兼程,100年奮勇前行,承載著理想和使命,社會主義一路走來,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進,又有坎坷曲折。100年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從初步探索到不斷深化的發展,始終代表著人類的前進方向,不斷推動著社會的偉大變革。在世界歷史長河中,100年不算漫長,但社會主義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卻極為豐盛、極為醇厚。在這些豐盛的精神財富中,作為馬克思主義繼承和發展的列寧主義是留給人類永放光芒的理論成果。列寧提出的階級觀、國家觀和社會主義觀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的成功運用和實踐證明。
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時說過:“這個偉大的日子離開我們愈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愈明顯,我們對自己工作的實踐經驗也就思考得愈深刻。”〔1〕同年,他還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2〕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對于中國人民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值此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讓我們簡略地重溫一下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并認識其當代價值,深刻地思考一下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階級分析的科學方法以及最終消滅階級、建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
一、列寧的階級觀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恩格斯注: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3〕馬克思指出:“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以下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4〕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就是一部揭示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秘密的偉大著作;最后一章(第五十二章)標題就是“階級”,并提出了“什么事情形成階級”的問題。恩格斯指出: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5〕但是他們并沒有對階級提出明確定義。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觀,他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對階級提出了一個科學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6〕列寧又說:“階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是允許社會上一部分人占有別人的勞動。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占有全部土地,那就有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工廠,擁有股票和資本,而另一部分人卻在這些工廠里做工,那就有了資本家階級和無產者階級。”〔7〕
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研究階級社會歷史和社會現象的根本方法。《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主要著作都是進行階級分析的典范。以《共產黨宣言》為例,其第一部分就是“資產者和無產者”,在客觀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之后,按照歷史進程和歷史辯證法又指出:“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并得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結論。〔8〕一部《資本論》就是一部剩余價值學說,三卷分別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實現過程和分配過程。而剩余價值正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一部分價值。因此,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也就是歷史分析、經濟分析、剩余價值分析。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9〕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分析方法和階級斗爭理論。列寧說:“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10〕“什么是階級斗爭?這就是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人的斗爭,無權的被壓迫的和勞動的群眾反對特權的壓迫者和寄生蟲的斗爭,雇傭工人或無產者反對私有主或資產階級的斗爭。”〔11〕“無產階級專政不是結束階級斗爭,而是以新的形式、新的武器繼續進行階級斗爭。”〔12〕“機會主義恰巧不把承認階級斗爭貫徹到最主要之點,貫徹到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貫徹到推翻資產階級并完全消滅資產階級的時期。實際上,這個時期必然是階級斗爭空前殘酷、階級斗爭形式空前尖銳的時期,因而這個時期的國家就不可避免地應當是新型民主的(對無產階級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和新型專政的(對資產階級是專政的)國家。”〔13〕
二、列寧的國家觀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恩格斯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14〕“所以,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現在我們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這樣的生產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上,這些階級的存在不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產的真正障礙。階級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們從前不可避免地產生一樣。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15〕“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16〕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學說。他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17〕“國家是特殊的強力組織,是鎮壓某一個階級的暴力組織。無產階級要鎮壓的是哪一個階級呢?當然只是剝削階級,即資產階級。”〔18〕“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多樣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樣的,都是無產階級專政。”〔19〕“在無產階級專政時代,階級依然存在,但每個階級都起了變化,它們相互間的關系也起了變化。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階級斗爭并不消失,只是采取了別的形式。”〔20〕“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就是朝著消滅階級的方向邁進了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無產階級要完成這一事業,就應當利用國家政權機關來繼續進行階級斗爭,就應當對被推翻了的資產階級和動搖不定的小資產階級采用斗爭、影響、誘導等不同的方法來繼續進行階級斗爭。”〔21〕
三、列寧的社會主義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首先是他們的社會主義學說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兩大發現的科學基礎之上的,因此是一種科學社會主義。他們不僅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而且找到了實現社會主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找到了實現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指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22〕馬克思指出了社會主義時期還不能實行按需分配,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的勞動量。”〔23〕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還論述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生產、分配、國家、家庭、教育各方面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還遵循“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原則,并審慎地提出了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和構想。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學說。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認為列寧主要在七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一是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觀;二是“直接過渡”轉變為“迂回過渡”的社會主義觀;三是關于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的社會主義觀;四是關于發展商品經濟、利用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觀;五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社會主義觀;六是關于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的社會主義觀;七是關于開展“文化革命”和進行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觀。〔24〕高放教授認為,列寧在最后歲月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經濟政策、新政治政策、新文化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大致包括六個要點:第一,要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領導、調控經濟的職能,但是不能把經濟統得過嚴、過緊,要充分發揮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性。第二,在工業領域,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第三,在農業領域,用糧食稅制取代糧食征集制。第四,在商業領域,開放農貿市場。第五,在分配領域,要把戰時共產主義的平均分配改變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第六,在勞動領域,要給予成績優異的勞動者以物質和精神獎勵。新政治政策的首要點是實現黨的思想統一和組織統一。新文化政策首先是批判所謂“無產階級文化派”的極左思潮;其次是減少東正教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另一項是鏟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高放教授認為,列寧主政六年,其成功之道是四大法寶:第一,堅持為民執政,而不為己執政;第二,堅持科學執政,而不教條執政;第三,堅持民主執政,而不專制執政;第四,堅持依法執政,而不是僅以政策執政。列寧設計的俄國達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藍圖主要是“十個化”,包括政權工農化、私產國有化、國家工業化、全國電氣化、經濟計劃化、機關革新化、居民合作化、民族聯盟化、文化大眾化、教育普及化。〔25〕
四、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的成功運用和實踐證明,也照亮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翻身解放的道路。這對與俄國接壤、又與俄國人民有相似命運的中國人民更具有直接的巨大的影響。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謝謝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他們給了我們以武器。這武器不是機關槍,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人曾經在幾十個年頭內,經歷艱難困苦,方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有許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義的壓迫,這是相同的。經濟和文化落后,這是近似的。兩個國家都落后,中國則更落后。先進的人們,為了使國家復興,尋找革命真理,這是相同的。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一九一九年,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接著就進入政治斗爭,經過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勝利。〔26〕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78年,開始了改革開放。接著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然而這一切,沒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都是無法想象的。毫無疑問,十月革命的深遠影響和歷史意義,無論怎樣評估都不為過。
五、馬列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已經逝世134周年,恩格斯已經逝世122周年,列寧已經逝世93周年。100多年來,世界上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從歷史的眼光看,100多年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上仍然只是短暫的一瞬。當今世界與100多年前相比仍然有許多共同點。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仍然存在著國家、軍隊和警察,仍然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階級、國家和社會主義的觀點和學說在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100多年來,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依然存在,經濟危機包括金融危機依然會發生,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戰爭危險依然存在。特別是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已經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西方國家曾經流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無階級論”和“無階級斗爭論”。現在,這種理論連美國主流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表示不能同意。他說:“美國社會不平等,既表現為財富分配不平等,又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平等。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收入也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社會底層占有的財富和收入在下降。”克魯格曼認為,現在的美國“更趨向階級化”。英國學者理查德·斯凱思在這次危機發生之前就認為:“社會階級和階級關系仍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相關特征。……我們認為任何一種職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屬于一定的階級。”在這次危機中,不少西方學者都證明西方社會客觀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仍處于“絕對核心地位”。英國學者歐文·瓊斯于2011年出版的論述當前階級斗爭的《工人階級的妖魔化》成為政治暢銷書。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對當代勞資關系和階級斗爭國際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勞資關系仍然是當代社會的核心關系”,而“階級斗爭的國際化確實是國際主義作為被壓迫階級對市場驅動的全球化回應的物質基礎”。西班牙《國家報》2012年2月21日發表安德列斯·奧爾特加的《階級斗爭的回歸》,認為:“階級斗爭思想在西方回歸。這不僅是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家,甚至紹羅什等金融家和社會學家都對西方社會正在發生的問題發出了警告。關于階級斗爭、沖突或戰爭的說法再次成為分析熱點。”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來解釋階級斗爭,提出了一個頗有特色的新論點:“階級斗爭從本質上來說將是爭奪剩余價值的斗爭”。伊格爾頓的這一提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啟發西方社會的工人群眾和廣大勞動者認識、踐行和對待階級斗爭和剩余價值的關系。〔27〕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高,還遠未達到能夠消滅階級的歷史階段。國內還存在著剝削現象、兩極分化現象,從而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國際上還有各種頑固的反華反共勢力處心積慮地圍堵中國,妄圖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面對現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階級斗爭學說、國家學說、社會主義學說對我們還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我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學者比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應該有更深入的研究,更堅定的繼承,更全面的發展,更獨到的創造,更成功的運用。
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經驗教訓
提起階級斗爭,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知識分子、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并不陌生。我國曾經經歷過1957年至1977年20年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非常“左”的歷史時期,經歷過“反右派斗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等政治運動和“階級斗爭”。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正如列寧所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來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28〕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二十年中,我們在階級斗爭問題上不僅多走了一小步,而且多走了一大步;不僅犯了“二二得五”的錯誤,而且犯了“二二得蠟燭”的錯誤;〔29〕也就是犯了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的錯誤。大量慘痛的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掌握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和階級斗爭理論,否則就會發生“左”的或右的嚴重錯誤,導致嚴重的后果。正如鄧小平所說:“‘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國吃了苦頭。中國吃苦頭不只這十年,這以前,從一九五七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犯了‘左的錯誤。總的來說,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九七八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過去作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30〕也正如李瑞環同志所說:“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外部環境又十分復雜。在幾十年的奮斗和探索中,我們經歷了種種曲折坎坷,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蘊含著興衰成敗的哲理,揭示了治國安邦的真諦,是我們繼往開來的重要條件。鄧小平同志要求我們重視歷史經驗,他強調指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成功的經驗符合客觀規律,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能夠鼓舞士氣、堅定信心;失敗的經驗因為吃過苦頭,有著刻骨銘心的教訓,有益于保持冷靜和清醒。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以使思想更加主動自覺,可以使工作避免重犯老毛病。在慶祝建國五十年來所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全面地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樂亦鑒之,哀亦鑒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31〕
七、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
我國曾經發生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違背了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對人的階級定性帶有極大主觀隨意性。劃分“四類分子”也好,劃分“右派分子”也好,劃分“走資本主義當權派”也好,很多是個別人根據自己的恩怨好惡隨意劃分。對許多有不同意見的人,個別領導人就能隨意定性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昨天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產階級先進分子,今天突然就成了“資產階級右派分子”“資產階級司令部司令”“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因此,正確處理階級斗爭問題,首先要有科學的階級分析方法。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階級是經濟關系的產物,是一個純粹的經濟范疇;資產階級之所以是剝削階級,正是因為他們無償占有了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按照列寧的定義,階級是一些大的集團,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中具有“四個不同”的集團,是社會上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因此,只能按照人們在社會經濟地位中的“四個不同”來劃分階級,決不能因為某人說了一句錯話,或者提出一種不同意見,就隨便把人劃分為資產階級甚至敵對階級。下面僅從量與質的方面來探討一下階級分析的方法。
進行階級分析,必須正確處理量與質的關系,堅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辯證統一。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2〕在人們的一切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重要的,在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中,所有制關系又是最重要的,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方面,是進行階級分析的主要著眼點,主要依據。在我國現階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以后,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大部分人都相同或相近了。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劃分階級呢?這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提出的新問題。在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要作準確的階級分析,就要更多地看各人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就是各人的勞動和報酬、生產和消費、貢獻和索取、付出和收入。從廣義勞動價值論和廣義剩余價值論來看,〔33〕也就是要看各人的生產價值、消費價值及其差額剩余價值。大體說來,這種剩余價值,基本上就是人的一切社會作用的總和,或者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數量表現,也就是人的本質(社會本質、階級本質)的數量表現。對人們作階級分析,必須把階級本質的分析與剩余價值量的分析結合起來,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作這種定量分析尤有必要和可能。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階級斗爭學說,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之上的,階級分析也必須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之上。
哲學家萊伊認為:全部哲學,給我們提供了衡量事物的價值的標準尺度,而且是提供了互相顛倒的兩種價值尺度表:一種是唯物主義的尺度表,一種是唯心主義-唯靈論的尺度表。〔34〕在階級分析上,在關于人生價值的分析上,也有互相顛倒的兩種價值尺度表:一種以享樂為尺度,一種以貢獻為尺度。歷來一切剝削階級都認為,人生在世,越是享樂,越是高貴,越有價值。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則認為,人生在世,越有貢獻,越是高尚,越有價值。一個人的品質或價值,就取決于他為社會提供的剩余價值量的大小。事實上,人的剩余價值量與人的階級本質通常有著內在的聯系。在一定條件下,人的剩余價值量反映著人的全部實踐效果、全部社會作用、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反映著人的本質、即階級本質或社會本質(以區別于人的自然本質)。顯而易見,一切剝削階級都是剝削勞動人民的,他們的生產價值通常都很低或者是負值,而消費價值卻很高,因而剩余價值都是負值。相反,一切勞動階級都是靠勞動為生,并貢獻出自己的剩余勞動的,他們的生產價值通常都較高,而消費價值卻較低,因而剩余價值都是正值。所以,剩余價值量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階級本質的優劣;反之,階級本質的優劣通常都集中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高低。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往往只是個別的、暫時的、特殊的情況,而不是普遍情況。每一種質都有無限多的量的等級,每一個階級也都有無限多的剩余價值量的等級,個別的剝削階級分子是正值,個別的勞動階級分子是負值,這是很可能的;但是,這不足以影響剩余價值量與階級本質的辯證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說:“單獨的個人并不‘總是以他所屬的階級為轉移,這是很‘可能的;但是這個事實不足以影響階級斗爭。”〔35〕
因此,在階級分析中,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進行定量分析,可以使階級分析更有客觀依據,更趨精密具體,更有普遍意義。進行定量分析,就要全面分析人的勞動量和消費量及其總和剩余價值量,就要看他是勤勞還是懶惰,工作是積極還是消極,生活是節儉還是奢侈,對人民是有利還是有害,給予人者是甚多還是甚少,取于人者是甚少還是甚多。按照馬丁·路德的觀點,“誰取得的(比他供給的)更多或更好,那就是高利貸。也就是說,象偷盜和搶劫一樣,他不是為別人服務,而是損害別人。”〔36〕同樣,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如果他的剩余價值是正值,那就是勞動者,如果是負值,那就是剝削者。一個人,如果除了按勞分配所得的正當收入外,還有這樣那樣的剝削收入,這種剝削收入達到一定的數量關節點,就應劃為新剝削分子,數量很大、情節嚴重、構成犯罪者,就要依法制裁。反之,如果一個原來的剝削階級分子,現在自食其力,或者對社會還有所貢獻,從而使剩余價值量的變化達到了一定的數量關節點,例如由負值上升為正值,那就不能再劃為剝削階級,而應劃為勞動階級。總之,我們要堅持量與質的統一,要用剩余價值量這個標準,這個尺度,這塊試金石,來衡量人、分析人、檢驗人。這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階級分析的一個基本方法。
總之,進行階級分析,必須把握人們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必須堅持量與質的辯證統一,必須掌握是否無償占有別人勞動、是否貢獻出自己的剩余勞動、是否對人民有利這個基本尺度。
八、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
《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
黨章總綱中這段話對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闡述得十分準確。既然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關系狀況都還遠未達到階級消失的歷史發展階段。盡管階級矛盾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因此我們仍然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既要糾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但也不要諱言階級斗爭、回避階級斗爭、放棄階級斗爭。那么,這種一定范圍內的階級斗爭有什么表現呢?我國目前還存在哪些階級呢?
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我國仍然存在不同的所有制,存在不同的分配制度,“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因此,現在仍然有一部分人占有別人的勞動,仍然存在剝削現象,存在兩極分化,存在不同的階級,除了絕大多數人屬于勞動人民和勞動階級外,還存在剝削階級、剝削階層和剝削分子。這些剝削階級、剝削階層和剝削分子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內地剝削分子,包括:其一,貪污受賄的腐敗分子,他們貪污受賄的收入,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這是特權剝削。其二,壟斷行業獲得過高收入的人員。多項資料顯示,壟斷行業人員收入是其他行業人員收入的數倍之多。壟斷行業部分人員、特別是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的這種過高收入,既不是按勞分配收入,也不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而是從壟斷利潤中獲取的剝削收入。這是壟斷剝削。其三,走私販私、偷稅逃稅、非法經營的私營企業主。他們以私有資本和非法手段獲得巨額利潤。這是非法經營剝削。其四,少數在國有經濟單位不上班、不工作、吃空餉的人員,他們不勞而獲。這是寄生剝削。此外,還有盜竊、搶劫、詐騙、販毒等各種經濟犯罪活動,顯然也是嚴重的剝削現象,是各國都要依法懲辦的。這是國內的幾類剝削分子和剝削現象,這些剝削分子獲得收入的方式和多寡與廣大勞動者是根本不同的。第二類是國內那些“臺獨”“藏獨”“疆獨”“港獨”分子,妄圖從政治上分裂國家,危害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種代表剝削階級利益的敵對階級和敵對勢力。第三類是國外霸權主義、軍國主義、擴張主義者,他們也是一種代表國際剝削階級利益、危害我國根本利益的敵對階級和敵對勢力。由此可見,“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這一論斷是符合實際、極其重要的。對于不同的剝削分子、剝削階級和敵對勢力,我們必須遵照列寧所說的“采用斗爭、影響、誘導等不同的方法來繼續進行階級斗爭”。例如,通過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來鏟除腐敗分子產生和存在的土壤和條件,消滅特權剝削。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制度和稅收制度,消除壟斷剝削、非法經營剝削和寄生剝削。依法打擊各類經濟犯罪和刑事犯罪,打擊各類赤裸裸的掠奪和剝削。通過一國兩制政策、反分裂國家法解決和制裁“臺獨”等等分裂國家的勢力。通過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防建設,堅決保衛國家的安全、主權、領土完整和海空權益,粉碎敵對國家和勢力的侵略和干涉。總之,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堅決消滅剝削,消滅階級,消滅敵對勢力。
九、遵循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實現消滅階級的偉大目標
列寧說:“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37〕“顯然,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或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這是很長時期才能實現的事業。要完成這一事業,必須大大發展生產力,必須克服無數小生產殘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別頑強特別難于克服的消極反抗),必須克服與這些殘余相聯系的巨大的習慣勢力和保守勢力。”〔38〕列寧還說:“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共產主義就是利用先進技術的、自愿自覺的、聯合起來的工人所創造的較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39〕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0〕在這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也正是消滅階級。由此可見,消滅階級不是僅僅通過不斷搞階級斗爭、搞政治運動就能做到的。最終消滅階級,建成社會主義,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推向前進。習近平同志精辟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并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形成并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41〕習近平同志博大精深的治國理政思想,包括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階級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以及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新政治政策、新文化政策的繼承、發展和創造性運用。我們要遵循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的偉大目標,實現國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參考文獻〕
〔1〕〔2〕〔6〕〔7〕〔12〕〔20〕〔21〕〔28〕〔29〕〔37〕〔38〕〔39〕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3,610,11,290,543,67,69,211,727,64,11,16-17.
〔3〕〔8〕〔32〕〔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272-284,56,183.
〔4〕〔14〕〔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170,174,
〔5〕〔9〕〔16〕〔22〕〔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39,704-705,631,314,304.
〔10〕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11〕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13〕〔17〕〔18〕〔19〕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0,114,130,134.
〔24〕列寧社會主義觀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2,(10).
〔25〕高放.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苦難奠基:(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4).
〔2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406-1409.
〔27〕吳易風.西方學者“重新發現”了馬克思的哪些理論? 〔J〕.紅旗文稿,2014,(5).
〔30〕〔4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8,373.
〔31〕李瑞環.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03-12.
〔33〕朱妙寬.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范疇和發展思路〔J〕.經濟評論,2003,(5);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新探〔J〕.經濟評論,2004,(5).
〔34〕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27.
〔3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8.
〔4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