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暉+黃成文+曾凱+鐘榮+吳向榮
摘要:調查了在丘陵地區引種濕地松、火炬松的效果,特別是在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的環境下取得的效果。實踐表明:引種濕地松、火炬松后,在立地條件差的山脊、山頂等部分,濕地松、火炬松都能廣泛適應,生長良好,能耐干旱。郁閉度達0.50以上,遮蓋了大部分地面,枝葉截留大量的降水,滲入土內,大大減輕地表徑流,保護了水土,避免水土流失。另外,對松毛蟲的危害表現了特有的抗性。提出了林業部門應大力推廣引種,把濕地松、火炬松擴大為廣東省重點的生態樹種的建議,使其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濕地松;火炬松;引種;效果;調查
中圖分類號:S71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16-02
1 引言
1995~2001年,廉江市引進濕地松、火炬松種子兩批,育苗0.53 hm2,造林64.6 hm2,其中丘陵區18.2 hm2,占70%。現就丘陵地區的國營苗圃、謝鞋山連片的20 hm2引種林進行調查,將所得資料整理于下。
2 引種區的自然條件
引種區地處廉江市東南部謝鞋山。約位于東徑110°17′、北緯21°37′。海拔108 m。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近五年氣候資料記載;年平均氣溫25.1 ℃,絕對最高溫38.4 ℃,絕對最低溫3.5 ℃;年降水量1283 mm,主要集中3~6月,7~9月降水量小于蒸發量,相對濕度80%,11~12月比較于燥;全年無霜期330 d,6、7月多西南風,其余偏南風,平均風速2 m/s,7月最大的西南風達24 m/s。
土壤屬于第四紀粘土紅壤.土層疏松,含沙量達40%以上,片狀沖刷與坡面瀉溜作用很顯著,大部分呈中度侵蝕,強度、極強度侵蝕也有多處。侵蝕溝谷交并合,嚴重的還發生崩崗現象,有的地方困崩坡而垂直壁立,泥沙流失量達20%,局部達40%。水分的流失,地面的嚴重侵蝕,破壞生物的物質循環,土壤肥力大大降低,植物難以生長,唯山腳部分長有稀疏的金櫻子、白檀、十大功勞、饅頭果、椎木、冬茅、野桐、拔葜、樹霉等地被物。
3 引種的主要效果
引種區處于交通要道,歷史遺留的荒山,急待植樹造林,解放后,發動群眾多次開展造林,由于種種原困,未能成活,面貌依然如舊。省林業廳曾在該區召開國外松引種規劃現場會議,并開展引種工作。經過六年的實踐,引種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特點如下。
(1)生活力強,成活率高。1995年培育的濕地松、火炬橙苗獲得了優質高產,一、二級苗占80%以上(其中超級苗占5%),平均高30 cm,地徑0.4 cm,粗高之比為1∶70,主根長達40~50 cm,側根三支以上,須根群集,根系上的菌根密密麻麻,雪白如花;苗桿通直,無病蟲害,針葉稠密、粗長、剛健;頂芽飽滿鼓突,結結實實,造林時分級栽植,苗木素質好,地下部分吸收力強大,地上部分光合作用旺盛,生活力非常充沛,造林成活率達到了100%,即使個別樹苗受到牲畜踐踏斷了梢,當年也能萌發新梢,挺起主干,折梢破干的用塑料緊緊包扎,可愈合恢復生機,造林后,成片成塊的林相基本一致。
(2)生長迅速,加快綠化。濕地松、火炬松從造林的當年起就進入速生階段,能保持速生,在立地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濕地松、火炬松、比馬尾松、杉木的高生長大半倍至一倍,胸徑生長大0.5~3倍。
在沖積土、山麓等土質深厚的地方,引種的母樹林年平均高生長0.85 m,胸徑生長1.7 cm,年生長最高的達1.51 m,胸徑2.5 cm;幅冠每株一般9 m2,最大的達12.5 m2,510~540株/hm2,4年生母樹林,郁閉度超過0.4,6年生達0.7左右,形成了林萌。
在立地條件很差的山脊、山頂部分,濕地松、火炬松也能廣泛適應,良好生長,能耐干旱、脊薄,地表溫度40 ℃時生長并無反常現象,就是在條件極端惡劣的侵蝕溝兩旁,年生長高也有0.31 m,胸徑0.4 cm,1050~ 1200株/hm2的6年生豐產林,郁閉度達0.5以上,遮蓋了大部分地面。
在受到人為破壞和松毛蟲嚴重危害的情況下,濕地松、火炬松表現了特有的抗性,1999年7月吉水鎮龍窩濕地松母樹受燒磚窯的煙塵危害,有354株針葉干枯黃化,30%~85%瀕于死亡,但到9月,全部長葉返青,1999年和2000年受到2次較大的松毛蟲危害,平均每株有毛蟲40余條,多達485條,受災程度達50%以上,當毛蟲危害受到控制以后,半個月時間新針葉迅速蔭發,抖擻成長。吉水鎮龍窩村邊一塊226株濕地松,1999年被毛蟲把針葉全部吃光,形如火燒,2000年春迅速恢復了樹勢,新葉全部發齊。這種抗性是馬尾松不可及的,馬尾松受害之后,絕大部分死亡,殘留植株樹勢難以恢復。現在引種的20 hm2,整體郁閉度達到了0.6,基本完成荒山綠化。
(3)長勢良好樹形美觀。濕地松樹干園滿通直,頂梢不分叉,火炬松即是受松梢螟危害,側梢很快代替了主梢,直立上長;枝條輪生,平衡樹勢,沒有偏冠現象;主桿不扭曲,無病蟲害;尖削度小,據32株四年生立木測定,平均直徑頂梢2 cm、中央4 cm、胸徑6 cm、地徑9 cm,整體樹桿近似園柱形,可與杉木媲美。
濕地松、火炬松枝葉濃密,四季長青,樹冠開展,累層重疊成傘形或園錐形,配合著高大的樹干,姿態雄偉,景色壯觀。它不但是建筑、車廂、桅桿、地板、枕木等優良用材,也是四季綠化樹種。
(9)發育旺盛,提早結實。1996年引種區內有四株濕地松開始結球果21個,出粒65粒,千粒重29 g;1997年火炬松結果7個,濕地松19個,因天氣干旱,果實干熱未能獲籽。
濕地松、火炬松至少要在八年以上才能開始結果,引種以來,為什么四、五年就結果呢?從外形上觀察,結實植株多為樹桿粗大、側支發達、枝葉濃密、葉色深綠、無病蟲害和無機械損傷。據初步分析可知:①從濕地松、火炬松生物學特性來看,其原產地的適生條件(分布北緯30~36°,海拔100~400 m,年降水量660~1460 mm,年平均溫度11.1~21.8 ℃,絕對最高溫36.4 ℃,絕對最低溫-1.9 ℃,霜期較短)與謝鞋山有些相似,外界環境適宜于該樹種的正常發育。②母樹林栽植區的土壤一般比較深厚肥潤。挖掘7株測定根系,4年生根系深扎151 cm以上,側根粗4.5 cm以上,比脊薄土壤上的根系深一倍。根深能吸收較多的水分和肥料,加快生長發育。③光照充足。營造的每樹林地形開闊,株行距4 m×5 m,營養面積大,獲得較大的生育率。④生活力、適應性、抗性很強,能最大的發揮內在潛力的優勢,使生長發育日益旺盛。
(5)保持水土,增產糧食。引種以后,隨著樹木郁閉度的逐年提高,枝葉截留大量的降水,滲入土內,大大減輕地表徑流,據八處對比測定,無林地平均地表流失量為20.4%,有林地只有5.8%;在山頂部雨(中等)后掘土觀測,無林地4.8~6 cm處的土層有潤氣,而有林地入土10~13 cm處濕度較大,直到18 cm處還有潤手之感。
引種區內九條較大的侵蝕溝。以一條侵蝕溝調查為例:長76.5 m,平均溝深5 m,溝口扇形面積183 m2,植樹71株,4年攔阻泥沙0.25 m深,45.75 m2,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每年減少100多m3泥沙流入農田,按最低估算,引種區每年可制住500多m3泥沙的流動,同時,成片的松林在防風御寒和減輕木西南風危害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謝鞋山第五生產隊處于引種區的中心,2000年糧食達到24000 kg/hm2,總產量8萬kg,比歷史最高的1998年總產6萬kg增長了25%。
4 引種的主要技術措施
(1)培育壯苗。實踐證明,健壯樹苗能大大提高引種效果。在培育壯苗方面,除通常辦法外,著重抓了以下幾點:①圃地深挖33 cm以上,更換表里土,加深活土層,保證根系深扎。②從馬尾松樹蔸周圍取土接種,繁殖根菌,促進根系生長。③幼苗頂殼出土,安排專人防除鳥畜害。④小苗長出5、6片針葉后,進行小苗帶土移栽,間密補稀,補齊全苗,平衡增產。
(2)細致整地。為了加深土層,采取:水平撩壕整地。寬、深各80 cm以上,培育母樹林的定植點上,再挖一條垂直水平壕的支壕,擴大根系活動范圍,種過紅茹和育過苗的荒土挖大穴,長、寬、深各1 m。撩壕和挖穴均要互換表里土。
(3)認真栽植,植樹造林做到:堅持冬季栽樹,早栽早扎根;營造母樹林堅持挑塘泥墊底培根。挑水澆灌安植;堅持苗木分級,當天起苗當天栽;堅持技術培訓,專人栽樹,堅持規格統一,標準一致;堅持專干檢查,及時糾正偷工劣質現象。
(4)及時管理。造林后連續五年撫育,每年松土1、2次。及時防治松毛蟲,近2年來,每年組織捕殺、藥殺松毛蟲兩次,基本上控制了蟲情,未造成災害。值得提出的要嚴禁打枝,4年生的濕地松、火炬松沒有打枝的大50%以上,粗生長大60%~200%,冠幅生長大2~9倍。
5 建議
(1)引種效果證明濕地松、火炬松是丘陵地區可以發展的優良樹種,要想徹底改變面貌,建議市委把引種工作列入重要工程建設來抓。
(2)建議省、市林業部門給予適當資助,對已引種的追施1、2次肥料,提高結實量,盡快地實現種子自給。
(3)建議林業科研部門把濕地松、火炬松列為重點科研項目,加強研究,把引種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林啟龍.濕地松、火炬松適應性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07,34(2).
[2]陳文友,張習耕,陳 志.濕地松、火炬松與馬尾松生長對比試驗[J].四川林業科技,1996(2).
[3]蔣利洪,廖舫林,夏曉敏,等.濕地松、火炬松種源生長早期相關及原產地氣象地理因子的相關性研究[J].湖南林業科技,1997(2).
[4]楊天柱,黃金鈞.桐柏山區引種濕地松、火炬松及營造豐產林探討[J].河南林業科技,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