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茜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當代高等教育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客觀來講,我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迅速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本文旨在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求,推進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心理咨詢;問題;措施
一、心理咨詢工作的內涵與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頻頻出現的大學生壓力過大、抑郁、自殺等問題表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眾多高校紛紛建立為高校學生提供幫助的心理咨詢機構,設置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工作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環,需要引起學界的關注。根據學界的定義,心理咨詢指“掌握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員,通過溝通、疏導等心理學的專業方法,幫助受訪對象認識、分析心理問題,從而解決受訪對象的心理困惑,引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具體而言,心理咨詢工作主要有以下三點特征:
1.咨詢關系的特殊性。心理咨詢工作的首要特征在于咨詢關系的特殊性。在咨詢這一過程中,輔導教師與學生更多的是傾聽者與傾訴者的關系,當有心理困惑的學生與心理教師進行溝通時,更多的是學生在講,老師在聽,不同于傳統課堂中的師生授受關系。這一特殊性對提供咨詢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扮演著學生信賴的朋友、長者、能夠提供幫助的專業人士,教師應該以一種親切、平和的態度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因材施教,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解開心結。除此之外,在咨詢工作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私密的傾訴空間,更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
2.咨詢內容的多元性。心理咨詢的第二個特點在于咨詢內容的多元性。高校學生處于成長與成熟的交界點,對于外界的認識不夠成熟,可能存在偏激之處,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存在問題的領域,如就業、人際關系、戀愛交友、學業等等,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提供可行的心理輔導。咨詢內容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咨詢工作的困難,因此,教師應貼近學生生活,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在應對眾多的咨詢問題時有的放矢。
3.心理咨詢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咨詢工作也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之中,高校心理咨詢更要與時俱進,不能與時代脫節。高校的任務在于為當今社會培養綜合型專業人才,無論是知識層面還是心理健康層面都應該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二、高校心理咨詢存在的缺陷
1.心理咨詢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咨詢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晚,大多數理論成果都是沿襲西方的理論,導致高校對于心理咨詢工作不夠重視,往往要等到問題出現的時候才引起重視。實際上,心理咨詢工作要注重平時的疏導,很多細小的問題如果及時疏解,不會釀成悲劇。高校在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視程度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從領導者到從事心理輔導的專業教師都對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2.心理咨詢教師不夠專業。心理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科學,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與實踐基礎。然而,由于種種現實原因,高校中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老師往往不是科班出身,在專業方面存在不足,這也就直接導致不能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心理輔導,也不可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3.心理咨詢效果不夠顯著。雖然大多數高校都在學校中配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場所,然而許多需要幫助的同學依然無法在這些地方尋求到幫助,即使找到了教師,由于教師不夠專業,對于學生所陳述的問題不夠重視等等,都導致了學生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心理咨詢效果不夠顯著,進一步導致學生對于心理援助的不信任,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
三、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完善
1.發揮心理輔導教師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往往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獨立于專業學科之外,這就導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忽視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排在學習之外。然而,與之相對的現實是心理健康對于學生的專業水平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心理咨詢工作應該引起高校全體師生的重視。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心理輔導教師實際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是教師,卻更像是學生的朋友與親人,是學生尋求幫助的第一人。因此,教師應發揮自己的獨特屬性,主動與學生溝通,建立感情,這樣學生才能更愿意傾訴,更好地傾訴,有利于心理咨詢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2.提高心理咨詢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心理咨詢工作是一份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從事人員具備專業的理論功底與較多的實踐案例。在高校中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設置專門的場所,首先要確保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在日常的咨詢實踐中,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教師個人也要不斷學習,充實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與時俱進,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可能存在的種種問題,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心理咨詢工作需要教師投注大量的熱情與心血,因為心理咨詢工作設計人與人的溝通,不是冷冰冰的說教,如何將專業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而不顯生硬,又是教師要關注的問題所在。
3.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針對性。心理咨詢與其他專業學科知識一樣,也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影響,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針對性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也應該將目光放眼于時代,盡可能地掌握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化解的方法與手段,提高心理咨詢的效率,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咨詢的效果。另外,教師應該注重方式的轉變,以傾聽為主,更多地讓學生傾訴,給學生空間,傾聽也是一種方式與手段,很多學生往往在傾訴的過程中化解了自己的心理危機。
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是當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環節,關系到整個社會后備人才的心理健康水平。綜上所述,應該提高整個社會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在高校中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也要重視社會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各大高校要切實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隊伍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在高校中推進,以期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鳳.心理咨詢與社會工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楊曉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