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要:在現實中如何培育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更多更好地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注家庭、社會和國家,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家庭、社會、國家、大學和當代大學生均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
第一,國家責任意識弱化。在新形勢下,在西方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感卻日趨淡化。不少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認同,導致對本民族優秀文化認同感下降,進而導致國家責任意識弱化。
第二,社會責任意識淡化。新形勢下,有的大學生只注重個人理想的實現,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很好地結合起來,忽視了社會理想和國家利益的實現。沒有很好地理解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聯系,沒有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家庭責任意識缺失。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長期以自我為中心,不僅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辛勤勞動成果和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卻還習慣性地向父母索取而從不愿為家庭付出。
第四,自我責任意識缺乏。許多大學生在學習上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在生活上對自己不負責任,抵御不了形形色色的誘惑,自我約束力差,沉浸在無盡的游戲享樂之中。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一,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人們越來越關注自我利益的實現,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現象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個人利益成為人們的至高追求。
第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當前社會由于市場經濟和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產生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的社會風氣會對大學生的三觀產生消極的影響,這些不良社會風氣易誘使大學生形成好逸惡勞的不良心理,進而弱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三,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良莠不齊文化也隨即涌入我國。大學生辨別能力較弱,接受能力強,部分大學生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只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導致社會責任感淡化。
(二)學校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存在不利因素
第一是學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我們學校教育的重心在于對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提升,忽視了對精神的教育和升華,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第二是學校教學和管理方法欠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仍采取單一的“填鴨式”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三是學校教育內容僵化。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卻存在內容陳舊,知識更新慢的問題,教材中有關于社會責任感的內容不多,教學缺乏靈活性和生動性。
(三)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方面的欠缺
第一,家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內容的不足。大部分的家長把追求成績上的高分當做教育子女的目標,把上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當作子女的唯一出路,并沒有特別重視對子女道德、品行、素質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家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方法單一。大學生的父母普遍存在用灌輸式的單一的教育方法來培育子女社會責任感,很難真正走進大學生子女的內心,產生共鳴,難以取得良好的培育效果。
第三,家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環境欠佳。由于少數家長自身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不強,在與子女進行接觸和交往時,家長們不自覺的向大學生子女傳達著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傾向。
(四)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和培育能力不夠
在家庭中,部分大學生不關心其他家庭成員,忽視了其他家庭成員的利益和需求,缺乏必要的家庭責任意識;在集體當中,少數大學生容易忽視他人的利益需求,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產生矛盾時不能做出正確的取舍,缺乏集體責任意識。
三、增強和培育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路徑
(一)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市場行為。黨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力度整治腐敗現象,凈化社會風氣,加強道德監督作用和約束作用,使公眾逐步樹立起與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相符合的價值觀念。
第二,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大眾媒體自身須努力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健康向上的信息, 弘揚社會正氣,敢于正視和批評不良風氣,把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加強高校的引導作用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須豐富大學生國情教育的內容,繼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產生認同感,使大學生堅決支持并努力貫徹執行我們黨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愛國意識和國家責任感。
第二,改革教學及管理方法。各大高校要遵循大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克服傳統教育中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革和創新教育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增強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實踐教育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國情民意, 認識到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理想,形成敢于為社會負責的意識,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為社會負責的能力。
(三)加強家庭教育的合理引導
第一,增強對子女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意識。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家庭關系,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要求大學生主動積極承擔家務勞動,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使他們能夠知行合一,將目標追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第二,家庭采取多種教育方法和手段。家長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比如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要注重引導孩子了解社會關注社會,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參加希望工程、扶殘助殘等社會公益活動 ,增強大學生子女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
第三,營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在家里形成民主公正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友愛的方式來教育大學生子女,在這種和諧友好的氛圍下,大學生們在無形中便學會了如何去關愛他人、理解與包容他人,這些都是社會責任感的內在品質。
(四)大學生要提高自身修養
第一,正確認識社會責任感與成才的關系。大學生首先要認識到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成才,而成才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它不僅指大學生對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有正確的認識,而且指他對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有正確的認識。
第二,增強接受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自覺性。在接受社會責任感培育時,大學生要以積極的心態和充足的準備去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尊重和理解的心態面對父母的教育,以正面的建設性的心態服務社會,增強接受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自覺性。
第三,主動爭取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機會。在有機會進行新的社會責任感課程的學習或者有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時,要抓住機會,勇于挑戰自我。
參考文獻:
[1] 彭文英.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1(15):55.
[2] 劉海濤.鄭雪,聶衍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3):75.
[3] 袁銳.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原因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13(2).
[4] 盧妙娜.增設公益類課程,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J].考試周刊2013(11).
[5] 邵忍麗.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J].教育探索,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