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貴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及對策談點看法.
一、數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1.依賴心理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考核教師的業績,主要看的是學生的成績,評定學生的好壞也主要是看分數.在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左右下,師生緊緊圍繞高考指揮棒,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帶領學生一起去推導概念、定理、公理等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學生不用考慮學什么、為什么、只需要在下面認真聽講,只要會套題型、套解法就行.
案例:如教學參考《必修五》解三角形安排8課時,數列安排12課時,兩章共20課時,《數學必修(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安排18課時,而實際教學中前兩部分加大到28課時,后者縮減到9課時,時間壓縮,教師只能講講套路,學生模仿解法.到復習測試時出現這樣一道題:在直角坐標系中,以O為極點,x軸為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曲線C的極坐標方程為ρ=2cosθ,曲線C與x軸交于O,B兩點,P是曲線C在x軸上方任意一點,連接OP并延長至M,使PM=PB,當P變化時,求動點M運動軌跡的長度.
測試結果此題滿分率85%,實屬意料之外.原因在于平時教學中,造成學生對老師存在依賴心理,學生只會機械模仿做題,而鉆研精神被嚴重壓抑了,創造潛能遭到了扼殺.到考試時,題目背景稍微已變又不會做了.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筆,導致解題出錯.一是未弄清題意,未認真讀題、審題,沒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未知條件,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需要回答什么問題等;二是未進行條件轉化,沒有“從貯存的記憶材料中去提煉題設條件如何進行合理的轉化”;三是被題設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層次的抽象、判斷和準確的邏輯推理尋找條件和目標之間的關系.四是末對自己的過程進行合理的監控和調整.
3.定勢心理
定勢心理即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受以往的思維習慣而產生的影響.在較長時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習慣性教學程序影響下,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習慣性思考和解答數學問題程序化、意向化、規律化的個性思維策略的連續系統——解決數學問題所遵循的某種思維格式和慣性.
案例:求函數y=(2+sinx)(4-sinx)的最大值.
有的學生這樣解y=-sin2x+2sinx+8,因為a=-1<0,所以ymax=4ac-b24a=4×(-1)×8-44×(-1)=9.這里學生沒有搞清y=-sin2x+2sinx+8是復合函數,如果設sin=t,則二次函數y=-t2+2t+8的定義域變為[-1,1].如果照搬求y=-t2+2t+8的最大值,其實是擴大了公式的應用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突出關鍵,講清它的內涵和外延,講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用較強的信號刺激,來削弱思維定勢的干擾,防止負遷移的產生.
二、數學學習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1.重基礎
就是教師要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嚴格按照大綱提取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清楚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及其各自在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實際
指教師要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情,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學習策略和水平等等;數學教學內容要盡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要加強實踐,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初步體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3.重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因此,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把學生推到課堂得最前沿,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主探究、自主發展.在整個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問題抽象出知識的過程,拉長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師生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和諧共振的境界,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重方法
“數學方法是在數學活動中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稱.”所謂重方法,一是要重視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又不包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