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白潤明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效果,評價其療效與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腸病13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6例,給予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則給予中醫方式治療,觀察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情況。結果:經治療后數據統計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64/66),對照組為71.21%(47/66),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對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功能性胃腸病中采用中醫治療可明顯提高臨床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提升患者對治療的認可,安全性更高,具有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療效;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功能性胃腸?。‵GIDs)即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由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普遍患者除了表現胃腸道外癥狀,如心慌、慢性頭痛、呼吸困難、肌痛等[1]。此外心理與精神方面因素疾患也是此癥狀常見表現,其中以癥狀嚴重者、頑固者最為明顯,發生率約42%~61%[2]。左右功能性胃腸病中采用中醫治療可明顯提高臨床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提升患者對治療的認可,安全性更高,具有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臨床治療中多采用西藥促進胃腸道功能、抗生素等藥物為主,近年來相關報道指出,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可取得較好療效,鑒于此,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腸病13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中醫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效果,評價其療效與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腸病13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6例,其中對照組男43例,女23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3.3±3.7)歲;觀察組男45例,女21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4.1±4.3)歲。兩組患者入院均行相關檢查確診為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排除肝膽、腎臟、胰臟、膀胱等器質性病變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即腸道動力感覺調節劑替加色羅、促胃動力藥劑莫沙必利、胃腸解痙藥匹維溴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抗抑郁藥帕羅西汀等。觀察組給予中醫治療,具體內容為:治療前對本組患者行全面檢查,行辨證施治,對其中陽虛者給予四逆湯加減,基本方為:甘草、干姜、制附子各20g;對其中陰虛者給予增液湯甲減,基本方為:玄參、生地、麥冬各30g;對陰陽皆虛者行八珍湯甲減,基本方位:白術、人參、川芎、當歸、茯苓、甘草、白芍各10g,熟地15g;對濕阻型者給予平胃散系列方甲減,基本方為:厚樸、陳皮、蒼術均15g,甘草10g;對肝抑郁者行柴胡疏肝散甲減,基本方為:陳皮、柴胡、白芍、川芎、香附各10g,甘草6g;均取水煎服法,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療效判定根據治療后隨訪兩組患者6個月,其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顯效為經治療后患者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未出現復發表現;有效為患者主要癥狀有所改善,未出現復發或短時間內未復發;無效為患者主要癥狀為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兩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統計,總分100分,共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60~90分)、不滿意(<60分)三項指標,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我院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將其中療效等計數資料均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采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治療后數據統計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64/66),對照組為71.21%(47/66),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對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飲食結構變化較大,心理與生理承受負荷也不斷增加,功能性胃腸?。‵GIDs)于臨床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以中青年群體為主要發病對象,此外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低落等不良情緒表現,對疾病治療效果帶來影響。
據郭長江報道中顯示[3],使用中藥理氣類藥物治療,可對患者胃腸平滑肌細胞給予興奮或抑制作用,利于胃腸激素產生,通過根據患者癥狀程度表現,采用藥材合理配伍行針對性治療,有助于消炎殺菌、利膽、調節胃腸道、穩定胃腸激素水平等效果。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從其結果出可以看出,經治療后數據統計顯示,行中醫治療的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64/66),采用西醫治療的對照組為71.21%(47/6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提示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卻可達到滿意療效。此外筆者注意到,在FGIDs普遍存在負性情緒的表現,因此我們認為圍治療期給予對應護理干預具有重要價值,但需跟進研究說明。
綜上所述,功能性胃腸病中采用中醫治療可明顯提高臨床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提升患者對治療的認可,安全性更高,具有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尹明.用中醫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6(03):115-116.
[2]關錫昊.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45(11):196+198.
[3]郭長江.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63(13):18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