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琴
在知識的快速累積,科技的突飛猛進的今天,孩子們必須具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復雜多變的社會變革。死記硬背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學習需要,取而代之的將是資料的收集、整合、應用與創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學習并終身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而這種能力的形成,首先應是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得知識。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已把課外閱讀提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是對語文教育改革的一次大突破,將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走上一條課內外相結合的康莊大道。如何指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以提高其語文素質呢?
一、課內指導課外讀,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于教師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抓住重點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多讀,培養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在語文活動課或適當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欲望 ,激發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我們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確定課外閱讀專題,組織引導學生選擇專題開展課外閱讀。譬如教材中《豐碑》、《金色的魚鉤》、《飛奪瀘定橋》等許多課文,反映的都是紅軍長征途中的動人故事,讓學生讀一讀有關長征的歷史書籍,誦讀毛澤東《長征》那氣勢磅礴的詩句,傾聽《長征組歌》,既能增加閱讀量,又能使學生了解偉人、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使之在讀書中感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是語文人文性的教育所在。
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 ,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廣泛的閱讀,閱讀習慣和能力就會因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二、教會學生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書刊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出現不少學生偏愛的現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教師應指導學生把課外讀物分為當讀、當看、熟讀幾類,有選擇進行課外閱讀:第一是與課內教學密切相關配合的書,教材有文選的原著, 課文作者或課文人物的傳記作品是當讀之書,如讀了《草船借箭》,指導讀《三國演義》;第二是經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話寓言、科普讀物是當看之書,如《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么》等;第三是屬于字典、辭典的書,這是讀書工具,要讓學生熟悉它們,并善于運用。
三、指導精讀、略讀、快速閱讀結合,提高課外閱讀效益
新世紀的競爭離不開高效益,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中,人們都深深地體會到“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閱讀能力漸漸有所提高后,接著引導他們把略讀和精讀結合起來。略讀——翻閱報刊可采用版面、讀標題、讀導語、讀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讀——對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文章和書刊,則采用仔細地研究,及時地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要使課外閱讀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佳作、名著前,先閱讀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閱讀后,多查閱有關的書評,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認識。
閱讀實際上是一種放松,學生的課外閱讀應是自由的閱讀,一定讀什么或一定不讀什么,不該由教師或別人去決定,應該由學生的興趣去決定。如有些同學喜歡想象,喜歡幻想,愿意讀一讀情節跌宕的科幻讀物;有些同學喜歡讀一些節奏明快的、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幽默、笑話、五俠小說等也未嘗不可。老師要以寬容的態度放任自由的讓學生去選擇讀書的材料,讓他們去享受無拘無束的閱讀樂趣。
四、開展多彩活動,穩定讀書興趣
為了穩定和保持學生被激起的課外閱讀興趣,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開展“故事會、朗讀比賽、成語接龍、古詩朗誦、自制手抄報及手抄報展”等活動。還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動內容,如:“一天一個故事”、“一人一條新聞”、“早間五分鐘”等,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所見的大事要聞、奇事怪事、民情風俗、自然風光、歷史故事等講出來,從主要內容、寫作特點、讀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真正掀起一個人人喜歡讀書,人人學會讀書的高潮。我們在指導中應采用多表揚多鼓勵的方法,促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穩定學生的讀書興趣。眾所周知,小學生既愛表現又愛表揚,尤其是某種成功表現受到老師夸獎時,學生更是喜上心頭,笑上眉梢。因此,老師要在課內外,為學生搭設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現自我。在表現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調動其喜歡語文、熱愛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強化自主閱讀意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閱讀是學習之母,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出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我們還注重指導學生根據閱讀專題(或某篇名著)制作手抄報,定期在班上展覽,讓全班學生在閱覽中共享他人的閱讀成果,增長自己的知識才干、提高語文素養。做到以讀促說,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鼓勵學生積極投稿,讓學生從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機會與喜悅。
隨著閱讀量的提高,學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嘗到閱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慢慢地自己就會找書讀 ,慢慢學會讀書 ,使自主閱讀的意識得到增強 ,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來說,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終身受用。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基礎和不同的閱讀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質和量就必然不盡相同。閱讀到什么程度,教師進行指導時應由學生自行決定 ,讓學生充分發揮才智,發展個性。
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播下性格,收獲命運。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需要我們教師悉心培養。碧空般神奇的課外知識吸引著孩子們,海洋般深邃的課外知識陶冶著孩子們。小學生年齡小,貪玩好動是天性,對讀書不可能頃刻之間就出現“如饑似渴”的狀態,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如果能循循善誘、激發引導,相信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會指日可待,課外閱讀這方熱土就一定能綻放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