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朱玲
事實告訴我們,低年級的兒童年齡小, 好以自我為中心, 缺乏人際交往經驗, 不懂得遵守規則, 行為散漫,自我調節能力薄弱。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實現合作學習的目標, 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 是比較有效的操作策略。
一、根據兒童差異特點,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完成的互助性學習, 小組成員的優化組合, 是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在小組搭建中, 教師可根據兒童的性別差異、性格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和動手能力差異, 優化小組組合, 形成互補型合作團體, 便于發揮小組各成員的個性特長。需要說明的是, 低年級的小組成員不宜太多, 以 4--5 人為宜, 有利于積極的相互支持與配合, 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發揮集體智慧, 根據小組特色或組員期望為小組取名, 如小鳥組、彩虹組、飛翔組、夢幻組, 形成小組特色。
二、進行小組培訓, 形成合力團隊
對于混合編排、協調搭配組合成的小組, 可進行短期培訓, 使每個小組成員意識到團隊精神是合作學習的成功要素, 使他們認識到個人責任和相互信賴的重要性。培訓方式應適合低齡兒童的年齡特點, 宜以游戲為主, 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室內室外均可。如傳球游戲。以小組為單位, 圍成圈, 每組一個皮球, 依次傳遞、接收, 做到不掉球、不漏人。 5 分鐘為一個時間段, 最后統計傳球回合。游戲的目的是使組員之間能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 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 形成團隊意識。又如繪畫游戲。以小組為單位, 每個小組一張畫紙, 人人參與繪畫, 畫面景物協調一致。要求組員之間要商討、交流著進行繪畫, 一人在繪畫時, 其他人可幫助傳遞繪畫工具。游戲的目的在于使成員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時個人的責任。
三、引導學生掌握方法,提升合作學習效益
《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給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的機會。因此, 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就要為他們自主探究服務。教師在不同的學習過程中應創設一切條件、機會確保學生通過合作自主的學習、探究不懂之處。比如教學漢語拼音的音節拼讀時, 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拼讀方法和規律后, 發揮拼讀能力強的學生的作用, 讓他們首先成為組長, 將字母卡片擺在一起, 組成音節, 帶領小伙伴一起練習拼讀。而且, 小組內的學生都有責任教會不懂的其他同學。教師通過表揚全都學會的小組,來激發學生做到互幫互教, 時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大家共同進步。下次, 再換另一個學生擔任組長, 使每人都有機會組織合作學習。實踐證明, 通過合作學習, 學生的拼讀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識字教學中, 積極運用合作學習也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師采用了多種識字和鞏固的方法。如:自己讀讀兒歌, 不會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 再請教同位,互相教一教。或是組長任意出示生字卡片, 其他幾人搶答比賽。讀得不準的由組長負責教會。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極高, 小組學完后, 他們自發鼓掌坐好, 表示慶祝大家通過合作又學會了新知識。教師詢問:誰幫助同學學會了不懂之處? 使學生體驗到助人的自豪和受助的溫暖。
書寫生字時, 教師也改變了以往單純枯燥的講解指導, 而是強調小組內的交流合作。如, 寫完一課的生字, 教師可讓學生互相交換作業本, 開展交流:我寫字時注意到了什么? 我的經驗是什么? 別人的字哪里寫得好? 然后教師再作重點指導。通過學生間的交流, 給他們一個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空間, 使學生“我要寫好”的主動性大大提高。閱讀教學中, 教師還鼓勵小組合作表演。如:學習《四季》一課時, 四人分別扮演草芽、荷葉、谷穗、雪人, 一起表演課文。《爺爺和小樹》鼓勵學生自編課本劇。小組內一個學生產生了好的想法, 不但引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而且引起別人的想象, 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 這被稱為“腦力激蕩”。學生們彼此接納, 沒有壓力, 沒有挫折感, 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合作意識也空前高漲。
四、教師加強指導, 促進小組成長
合作學習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這種方式要求教師對原本固有的角色重新認識、重新定位, 以多重角色身份出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小組的團隊精神和小組意識一旦形成, 便能發揮其巨大潛能, 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發揮導學者的循循善誘作用, 做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 甚至是共同學習、探索中的平等伙伴。把職能由“教”轉變為“導”。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的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創設自學的情境, 激發自主學習與探索的欲望, 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 從而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學作用,促進小組的成長。教師在指導時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一是討論時全員參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 教師要下到小組討論中去, 觀察討論過程, 要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 重視“全員參與”。二是展示時全員參與。在合作學習中, 小組就成為了一個整體, 在學習反饋交流時, 教師 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 各抒己見。在表演時,各自扮演不同角色, 一個都不落下。這樣, 學生不會產生僥幸心理, 使之有一定的壓力, 產生動力。如在表演“小白兔運南瓜”時, 有一個四人小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 一人扮演黑熊, 一人扮演小白兔媽媽, 還有一人扮演講述人。他們分工精確, 合作愉快。三是鼓勵小組間開展競爭。良好的健康的競爭只會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在競爭中, 教師重視的是成員的參與, 分工的不同, 合作的協調。在一段時間的小組競爭下, 能夠使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非常默契, 并逐漸形成各小組的特色。如有的小組站在大家面前, 組長就會向大家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有的小組在展示匯報時, 動作大方, 語言流暢, 行動一致, 很具有團隊作風, 使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四是教師要發揮合作者的巨大作用, 從高高的講臺走下來, 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合作者。使學生從被動昕課、被教師牽著走, 轉變為與老師、與同學合作學習, 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 教師畫小河, 學生上臺演示小竹排順水流, 貼小竹排圖片, 教師貼小魚小鳥的圖片, 學生貼樹木圖片, 領悟樹木密,學生畫禾苗, 領悟江南水稻多, 禾苗綠油油。最后, 教師總結:同學們, 你們和老師合作, 共同完成了這幅美麗的江南水鄉圖, 謝謝你們。這時, 學生的成就感涌上心頭。
五、加強課外聯系, 助力學生發展
良好的小組合作氛圍, 只限于課內的合作,是不夠的。加強小組成員的課外聯系, 有利于合作精神的拓展, 有助于學生的發展。一是建立電話網。每個小組建立一份同組成員的電話網, 在小組長的帶動下, 成員之間互相聯系, 互相促進, 增進了解, 共同進步。二是增強網絡溝通。 21世紀, 計算機已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 也成了兒童溝通的重要橋梁。小組成員互留電子郵箱地址, 加強網絡交流, 促進語言提高與信息技術的運用。三是注重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互交往。學生之間的課外交往不僅是小組內成員的交往, 還可以是小組與小組間的交往, 擴大交往面, 增強交往效果, 培養他們向外拓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