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在與時俱進的時代思想指導下,注意開放思想,努力實事求是,改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人,主張創造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教學勞動,實現自己的教學理想,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才干,做出富有創造性的業績,從而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成長為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更大限度地發展自己。
一、堅持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激發其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啟發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教學方式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其本質都應是具有“啟發性”的。堅持啟發式原則的關鍵在于既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既要尊重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啟發學生“內在動力”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二、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
語文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從而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思維的活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文教學方法、手段的單一(滿堂灌,一支粉筆、兩塊黑板),教學思路的程式化(導語、解題、作家作品、時代背景、字詞句、語修邏、段落大意、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思考練習等等)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語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講授法,或討論法,或談話法,或練習法,或實驗法,或點撥法,或讀書筆記法;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如幻燈、錄音、廣播、電影、電視、錄像、語音室、實物投影、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等;要不斷變換教學思路,尋找最佳切入口。設計教學思路,有時可從學生感受最深的一點切入。
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而,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不同的個體,發揮個體優勢,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1939年勒溫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領導方式,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表現出較高的獨立性,學習效率高。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杰斯等強調學習中人的因素,主張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學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督议_北大狀元的心理秘密——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極盛》一文中談到,高考狀元們認為“自己老師的最大優點是和學生做朋友,以寬松的方式管理學生” 。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講求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諷刺挖苦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改正錯誤;要給每一位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時間和空間。語文課上要堅決反對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堅決反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盡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分階段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以期達到共同提高。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要耐心,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 “是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錯了,教師也不應立即予以否定??上茸寣W生坐下,請別的學生來回答。通過正誤比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得到了保護。當后進生出現這種情況時,尤其要注意顧及其面子,保護其自尊心。教師在課堂上千萬不能說“這樣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怎么學的”“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還不如某某某”等等有傷學生自尊心的話,更不能體罰學生,不讓學生坐著聽課。在課堂上,語文教師還要教育學生相互尊重,相互關心。教育優秀學生要謙虛,不自傲,不歧視后進生;教育后進生要自強不息,不自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條件,給后進生以成功的機會,使億們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民主、寬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四、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采用的方法、途徑和程序往往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因為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多樣性,要求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在教學活動中,如何靈活地選擇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如何根據具體情況構想和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成為教學活動中是否有創造性的標準。任何一種方法、途徑都受到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個性習慣等心理因素制約,有優劣、高下之分。因此選擇要體現出優選協調的特點,要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承受能力以及教師個人的特點綜合考慮,動態運用,不能絕對、孤立地追求統一模式,但也不能任其自流。教學的方法、途徑作為理智的產物,體現了一定的認識規律。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和規則,更重要的是需要靈活多變的技巧和策略。富有啟發性、超前性、前衛性的方法、途徑的抉擇過程,是多種因素不斷斗爭、整合、協調的過程。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產生了極強的生命力,其運用的結果就會事半功倍,直達目的,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