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岳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案,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緊扣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點撥,讓學生在積極的合作、探究、體驗中完成文本的解讀,基本技能的訓練,文本的延伸拓展,提高語文素養,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若干個年頭了,語文閱讀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更加關注學生,學生們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師生互動充分了。然而,天馬行空的討論,天花亂墜的拓展,笑聲朗朗的表演,眼花繚亂的課件播放……看似轟轟烈烈,本質卻是高耗低效,完全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既失去昔日傳統教學扎扎實實的基礎教學,又達不到新課改注重情感體驗,提高語文素養的效果。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析。
一、確定閱讀教學目標
語文的閱讀教學,一篇文章怎樣教,才能提高效率?它需要因教材而異,因學生而異。只有認真的研讀具體文本,設計出符合語文學科基本規律和學生認知基本規律的教學方案,才可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學方案的設計極為重要。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考慮到學生的難點,及時的指點,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才可能在課堂上省時省力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教學《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至少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二是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三是了解戰斗的經過,接受思想教育。在短短的一課時里完成這些內容和知識,時間緊,任務重。怎樣才能把課文內容的把握和知識的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呢?我設計了用三種表達課文內容的方法:分別用一句話或短語,一段話,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閱讀感知本文,思考回答,然后讓學生明確: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最簡潔、最鮮明地表述內容的就是新聞的“標題”;用一小段話簡要的概括報導內容,在新聞的開頭部分,就是新聞的“導語”;用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具體翔實地報導內容的就是新聞的“主體”。通過這樣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把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文體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由復雜變簡單,從而提高了教學實效。
二、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語文課就是“學語習文”。楊再隋教授曾說過:“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而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是提高學生閱讀教學的關鍵。比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如果一味的讓學生去欣賞蘇州園林的風景圖片,了解蘇州園林的美景,學生當然興趣濃厚,但偏離了重點,效果不佳。應該把重點放在理解作者怎樣向我們介紹其特征,從而掌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事物的特征及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等知識。語文課就要扎扎實實地上,語文課上就要講“字、詞、句、篇”,就要訓練“聽、說、讀、寫”。如果只是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文知識不落實,語言訓練不到位,這樣的閱讀教學,是低效的。這樣的閱讀環境,無疑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沒有幫助的。
三、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習慣
“生活是個大課堂”,“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大家都知道,語文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別近幾年來,隨著“大語文教學觀”的建立,語文試題多元化、開放性,我們要學好語文,再如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單純依賴語文課堂是絕對不夠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日要多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視聽媒介,了解國內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會信息,并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鞏固、加深和擴大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留心學語文的觀念,才能把語文學活、學好。
四、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問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頭活水來。”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用“活水”,“活”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必要保證。閱讀教學應該使全體學生能根據課文所學去主動地學習課文以外的東西,由課內向課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適當的知識延伸,是學生在老師調動下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教學遷移環節。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課文當作傳授語文知識的載體,更應該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供給學生學習方法、方式上的啟迪和教益。
如楊絳的《老王》一文,講述的是一個普通車夫的故事。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當中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了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分析課文后,我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圖片中是一群和老王一樣正在苦苦掙扎的人,然后播放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明白:我們跟這些不幸的人相比,是幸運的。那么,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應該去歧視他們。因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從而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無疑就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結語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把閱讀教學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機會,自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最有實效的語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
[1]張青民.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報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1:22―25.
[2]蔣義清.初中語文積累之我見[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11(03):63―66.